第146章 来自叶言的真龙入海之策,完全限制宗室未来,但开禁放路!(1/2)
朱元璋听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已经很满意李魁所讲的一切,他并没有一味的贬低自己,他说的法子也确实有些道理。
他鼓舞自己这几个皇子的话,虽然不提那其中听起来有些虚的内容,关键在于,他是认可李魁的质问,他朱重八的种,他自然希望不是废物。
这也是他内心中存在的期许。
同一时间。
叶言通过分身也看到眼前四人都听的很激动,那种激动并非是听懂了,可能单纯因为年纪小,内心也还存在不服输的念头,由此一个个拳头握紧,似乎打心底想证明自己不是废物。
这也就好办了……
“那么看来本官所讲,尔等也有感悟,那本官也再考究你们一点,恩,燕王殿下……”李魁目光突然转向朱棣,也是因为叶言的好奇,他不由笑问:“你不妨说说,你所理解本官讲的‘挣’,这是何意啊?”
叶言也纯粹心血来潮,这位毕竟未来可是那位很厉害的永乐大帝,他很好奇,年纪轻轻的朱棣会有什么看法呢?
而朱棣被突然点名,先是一怔,随即深吸一口气,挺直了尚显稚嫩的脊梁。
“回先生!学生以为,先生所言‘挣’,便是要凭真本事!父皇提三尺剑取天下,便是为朱家挣下了这万里江山!我等身为父皇血脉,岂能只知坐享其成?”
小朱棣还是因为年纪小,因此他说的话比较单纯,但却恰恰是他最真实的想法,目光都扫过他的两位兄长。
“所以先生说得对!朝廷给一份‘永额’的基业,就已经证明了我父皇的慈爱,也是我们这等未来亲王保底的本钱!但真正的荣耀和富贵,就该像父皇当年那样,自己去打,去拼!”
他越说越激动,还举起小拳头对着李魁。
“就像先生说的,有志军伍者,当效仿徐达、常遇春大将军般,驰骋沙场,开疆拓土,凭军功封侯拜将!这,才是大丈夫所为!远比困守王府,年年算计那点禄米要强过百倍!”
他这番话讲的掷地有声,充满了少年人的热血与向往,更隐隐透出未来那位永乐大帝的雄主气魄。
叶言也在此刻听的很满意,这位虽说只是少年之言,但确实听懂了他说的一切。
恩……
‘年轻人,还就是好骗啊。’
叶言其实差点笑出声,也幸好改革宗室这件事是这个洪武四年,换成洪武十几年,朱棣这帮藩王但凡长大,仅凭几句口嗨的热血质问,恐怕他们完全不吃这一套,因为他们在乎利益,他们思维成熟,他们更可能的反应是骂死自己。
不过嘛,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好,那就是热血未冷,壮志易酬。
叶言也就是看重他们这一点,这才说出这番足以称为废话文学画饼的内,这对于朱樉、朱?这般已初识利害的皇子或许还需更多实利驱动,但对朱棣这等心比天高的少年,却是正中其下怀。
他朱棣目前要的,本就不是那点安稳禄米,而是如他父皇般纵横捭阖的舞台!
“好!燕王殿下有此壮志,不愧为陛下之子!”李魁适时给予肯定,声音洪亮,确保暗室中的朱元璋也能听清,“凭本事挣功名,这才是顶天立地的朱家儿郎!陛下若知殿下有此心志,必然欣慰!”
他这话既是对朱棣的鼓励,更是说给朱元璋听的。
果然,暗室中的朱元璋,嘴角那丝难以察觉的笑意是出现了,他眼中自己老四这小子,虽然性子跳脱了些,但这份锐气,像他!
虽说他也想过一点,老四这孩子……心气之高,眼光之远,竟远超他的哥哥们!
这是一种身为帝王本能的警惕和认知看法,不过朱棣毕竟还小,朱元璋也只是记下了这件事,并没有认为怎么样。
同一时间的暗室内。
朱元璋在满意李魁提出的对宗室改革的建议后,有一个问题是他很快就能意识到,也是叶言操控分身说话后,他自己也清楚的事。
那就是自己所言的开禁放路的这策略背后,那绝对会因此而存在的弊端——结党营私!
这也并非空穴来潮的判断,而是朱元璋此刻都在想,若宗室子弟散入朝堂军伍内,他们身上流淌的可是皇家的血,这份与生俱来的尊贵和影响力,是普通官员将领根本无法比拟的。
他们若从军,麾下将士是更听他这个皇帝的呢,还是更倾向于效忠一位有可能带来更直接富贵的王爷将军呢?
他们若入仕,同年、同僚、门生故吏,这些关系网将会如何与他们的宗室身份交织?
会不会形成一张盘根错节,足以架空皇权的庞大势力网络?
今天他们可能安分守己,明天呢?后世呢?一旦中央权威稍有动摇,这些掌握了实权的宗室子弟,会不会立刻就变成汉之七国、晋之八王?
甚至……会不会有人窥伺那至高无上的宝座?
叶言明显看到老朱身体一颤,他想的放心应该和自己毫无区别,他甚至可能在想自己推翻元朝,再造华夏,他自己都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
而他现在制定的《祖训》是严格限制宗室干政,其核心目的之一,正是为了预防这种最坏的情况发生!
但现在为了改革,解决宗室对帝国的财政压力,他就要又打开这个顾虑的魔盒吗?
“不行……绝对不行!”朱元璋几乎是下意识地在思考结束后,嘴里就低声连连,“此例一旦打开,后世必有大祸,咱不能为省几个钱粮,就埋下更动摇国本的祸根!”
这番思考也是合理的,对应宗室问题,嘉靖那会虽然政策上没有改革明白,但实际操作却是私下不给繁衍更多的宗室子弟上编制,导致如果说有一百万宗室子弟,朝堂也只负责有编制的二十万,剩下八十万那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这也是华夏人的特点,你祖宗之法是上策,那上有政策,我就下有对策呗。
所以宗室经济问题确实还不是大明灭亡的根本,只是一个比较大的缘由罢了。
他这般想着时,却也因李魁最后质问自己儿子的那几句话而犹豫不决。
无论怎样,他的宗室政策都是有问题,他也希望这帮宗室子弟有自己的发挥,就如同他想到万一大明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他宗室子弟能不能出现一个像刘皇叔一样的人企图复兴大明呢?
虽然历史上南明确实也存在,也有很多宗室子弟去努力,甚至一度看到希望,但内部的正统之争,外部的多种压力,最后也是不了了之了。
不过朱元璋抱着这种期望,以及也清楚自己子孙不能成为李魁这等人嘴里的废物,所以他猛地转头,目光看向了叶言的本体。
“叶卿,李魁之言你也都听了,其永额之策乍听似有可取之处。但这开禁放路之法……哼。”
他重重哼了一声,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后面的质问:“他让咱的龙子龙孙去掌兵、去为官,这都是说得轻巧!他可曾想过没有?如此一来,朝廷法度如何维系?百官如何自处?若是日后,咱的某个子孙,仗着身份,在军中培植私党,在朝中结交大臣,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届时,咱的后世之君该如何制衡?又该如何收场?”
“这岂非是前门驱狼,后门迎虎?!省下的那点禄米,恐怕还不够日后平定藩王内乱所需的军费之万一!”
“所以叶卿,你平日也多有看法,也深得朕心。你来告诉朕!李魁此议,这开禁之后的滔天巨患,该如何解?”
“若解不了,此策便是亡国之策,其人便是居心叵测之徒!”
压力瞬间来到了叶言本体这边。
朱标都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他爹在想什么他也能意识到,那么李先生说完这话后,他有后面的对策吗?
而叶言又是否能回答父皇的话呢?
他担忧的看来,但叶言表情都没有任何变化,现在是趁着朱元璋偷听的机会,让分身说了有风险的话,他本人也只需要做补充就好。
所以这并不让慌乱,反而几乎是很从容的应对着朱元璋,说话也是仿佛早已成竹在胸。
“陛下所言确实是存在,实乃洞见万里,所虑深远,也乃江山社稷之福。而至于李学士之议,确如利刃双面,一面可解财政倒悬之急,一面亦可能割伤国本。”
朱元璋一听不说开心,但至少他眼中叶言果然知道自己在忧虑什么,所以他抬手示意叶言随便说,他就要听解法。
叶言也是拱手,而后反问:“然,陛下,世间安得万全法?唯有因势利导,预作绸缪。”
“宗室之策其忧,就在于一个权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