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宋濂思维和叶言一样?以史鉴讲与朱标改革宗室之法。(2/2)
所以宋濂说到这里时,系统都显示,宋濂内心是有种极度无语的情绪,但或是顾虑朱元璋这位狠辣皇帝的存在,他接下来说的话多少还是有些谨慎,也干脆就没说出这个五世而斩制度和现在大明的最大区别到底是什么。
“故,殿下,我大明宗室子弟,若欲求富贵功名,何不凭自身才学证明?是科举入仕或军功晋身。如此,则朝廷负担不大减?”
“更能激励宗室子弟奋发,不致沦为国之蠹虫。然其弊在于,易使天潢贵胄与平民无异,天家威严恐有所损,且若无妥善安置,恐生怨怼。”
宋濂这话说的相当漂亮,而且他的想法恰恰和叶言最后说的宗室自食其力的看法一致,说白了,不用现代人,古代当官这些大臣,一个比一个人精,朱元璋的制度哪里有问题,他们恐怕从制度刚下放那天就清楚的要死。
但为何不说呢?
恐怕就是害怕朱元璋那种说杀官吏就杀官吏的独裁作风吧。
朱标也听得极其专注,但他总觉得宋濂好像少说了什么,尤其那句五世而斩的话,似乎说的有些突兀,但又戛然而止。
他不由眉头紧锁,试探的问:“那先生的意思是……需取其二法中道?”
“非仅中道,需开创我大明新制,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宋濂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终究还是觉得朱标是他弟子,终究也是想帮好学的朱标,他还是说了不一样的话。
“所以或可如此,定爵位世袭递减之制。亲王嫡长子袭亲王,余子降等封郡王;郡王嫡长子袭郡王,余子降等封镇国将军……如此类推,至奉国中尉而止,这之后就该……”
话到这里,宋濂也还是犹豫了,但朱标仔细回想了下史书中看到的宗室制度,再对比他那个朱元璋爹的制度。
突然间!
朱标倒吸一口凉气,他甚至替对方说:“是两栖其后子孙即为庶人,不再享有宗室禄米?是贬为庶人?!”
宋濂抬手,示意他稍安。
他不知道朱标懂不懂,他宋濂今日说出这些话,已经是冒着风险,已经是真把他当弟子才敢说这些。
“殿下,这可不是臣说的,臣说的只是唐宋时期的政策,而且此也仅乃‘限’之一面。”
“但更需有‘疏’之一面与之配合。”
他又拿起茶盏品一口,看得出情绪其实很复杂,但放下茶盏时还是继续道:“那便是大开方便之门!允许,乃至鼓励这些降至庶人或低等爵位的宗室子弟,参加科举,入仕为官,允许其从事工、商之业,自食其力。”
“甚至可鼓励其迁徙至边远州县,垦荒拓土,朝廷给予初始资助。如此,给予他们出路,而非圈禁于富贵牢笼之中,徒耗钱粮。”
这也是叶言当时让李魁说的,宋濂想法居然与自己完全一致。
更别提。
宋濂又顿了顿,但加重语气讲:“这最后一点,是老臣自己的看法,亦是关键。对保留爵位之宗室,其禄米数额,就应当重新核定,或与国帑岁入挂钩,定一永制,不致无限膨胀。其封地,亦可考虑从食邑、治兵之地,完全变为象征性膏腴之地,而非裂土治民,以防藩镇之祸重演。”
他这句话已经很惊人了,幸好朱标今日特意驱散了所有侍卫,也恰逢洪武四年还没有锦衣卫,这话是肯定能让朱元璋不满的话。
宋濂说到这直接长叹一声,目光仿佛穿透宫殿,看到了遥远的未来。
他的不满是什么呢?
他不但和叶言想法一致,他更是指出,朱元璋都看过历史了,知道汉武的藩王之乱,知道宗室有了兵权对朝廷威胁有多大,可他依旧给了宗室子弟兵权,美名其曰让其作为藩王负责保卫边疆国土。
但是……
这合理吗?!
“殿下,老臣也知道此法虽仍会触动宗室利益,然已是老臣所能思及,最为平和亦最具长远之策。它并非冷酷绝情,而是给予生机与出路,若不变,则似李魁所推演那般,是坐视巨兽养成,最终反噬其身,玉石俱焚!”
“而且,昔日汉中山靖王刘胜,子嗣百二十余人,其嫡系一脉固然显赫,然其余诸子,降等袭爵,数代之后,亦有如刘备般,需织席贩履为生者。”
这大儒说话,那是相当有水平啊。
“然其仍存皇叔之名!仍有中兴之志!可见,降等削爵,并非绝路,关键在于朝廷是否给予他们其他上升之阶。”
朱标陷入长时间的沉默,手指在茶杯边缘反复摩挲,内心显然经历着激烈的斗争。
宋濂也不催促,只是静静地等待着。
良久,朱标才缓缓抬起头,眼中虽仍有挣扎,但已多了一份决断:“先生之策,深思远虑,兼容情理法度。虽实施起来,必是阻力重重,尤难……尤难说服父皇与众位王弟。”
“但,这确乎是一条值得深思、细细斟酌之路,总强过坐视危机日深,或行那绝情绝义之下策要强。”
他站起身,对宋濂郑重一揖:“孤身为太子也多谢先生教我。此事关乎国本,关乎宗室,更关乎千秋后世。容孤再细细思量,谨慎权衡。”
宋濂欣慰地点点头,起身还礼:“殿下能作此想,实乃明君之兆。李魁之算学,老夫之史鉴,皆为器也。如何执此利器,劈开荆棘,为我大明开创一条万世太平之路,终需殿下与陛下之圣心独断。老臣,愿竭尽绵薄,以供驱策。”
宋濂说完,那是逃一样的跑了,这老头也知道今天这倒霉弟子,这朱标到底把他牵扯到什么里去了,真是惨啊。
朱元璋真是逼得能臣都不敢说实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