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终于改革了军户地位,革命亦没有成功!(2/2)
这时,那宣读告示的书吏似乎提高了嗓门,回答了众人的疑问。
距离虽远,但关键的几句话还是断断续续顺风传了过来。
“……诸位乡邻静一静!此乃天恩浩荡,然确如诸位所问,首倡此议者,乃给事中陈启年大人,以及一位冒死赞同的刘给事中大人!”
那告示的小吏,说这话时,语气其实都有些波动。
他虽然并不惊愕普通百姓看着告示后的震惊,但万万没想到,百姓居然最在乎的不是改革政策的好,而是深究到底谁提出来的?
这不就是饮其流者怀其源的道理吗?
说白话,就是吃水亦不能忘了挖井之人。
何其淳朴!
而这位小官想起谏言此事的那两位叶言分身,尤其想到其骂的何其有道理,虽然确实是完全不敬君父,还有那最终的结局……
是史书记的也并不详细,甚至圣上还给了他们一个恶号,人也都死了有一段时间了。
他注视一个个百姓激动的样子,军户子弟是兴奋终于不用抓同乡人去送死,不用让孩童去上战场。
匠户等户籍人则兴奋终于能进而成兵,明明之前怎样招收兵源,军户子弟和民户子弟都很抗拒,但现在这些人,他们却认为宁可上战场而死,也不能光成贱籍而被奴役,何其讽刺啊?
而他的话出口后,人群瞬间一静,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哗然。
两位给事中大人?陈启年和刘姓大人?
许多人从今天之前是并未听过这个名字。
不过不待百姓再度议论,这位书吏是忍不住叹息一下,以更肃穆的语气继续道:“两位给事中大人为民请命,金殿死谏,直言弊政,其言论过于激烈,已是触怒天颜,更于月前,彻底杖毙于廷!”
官吏并没有说真实的情况,那是被朱元璋夷灭一族的事实啊。
他光看着百姓反应如此激烈,虽然很想说实话,实情……但身为洪武的官吏,他多少也畏惧朱元璋那杀官吏就杀官吏的残酷手段,因此也算下意识的给朱元璋找补。
但即使是他,也不由之后又说了他内心的一个真实想法。
“然陛下圣明,念其忠耿,察其言实,故虽罪其君前失仪,仍嘉纳其言,遂有此新政!二位给事中之名,已录于《洪武实录》,功过是非,自有史笔公论,后人言谈!”
“其名,也是彻底名垂青史!”
这话说的何其之夸张,然而这却是此官吏真实的想法,他确实认为这是值得名垂青史的,更带着他的私心,你朱元璋给人家恶名,你当百姓是蠢货吗?
后人必然骂死你!
所以说,朱元璋做的对错啊,这人心里永远是有一杆秤的。
然而,洪武官吏基本上都是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想法在做事。
这一句话,其实已经是冒着天大的风险讲出了,那私心只要不是寻常百姓去听,其他官吏闻言都是知道他到底在暗示什么。
但百姓们呢?
他们听不懂,但也记住了两件事。
“杖毙了?也名垂青史了?”
人群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瞬间陷入一种极致的寂静。
先前热烈的气氛为之一凝,无数张面孔上激动的笑容僵住,逐渐转化为震惊、难以置信,最终又同时化为一种沉甸甸,难以言喻的悲怆和感激。
户籍制度的毒害,百姓何其不懂,民户中虽也有人天生坏种,拿其他人的贱籍嘲讽,但大部分民户子弟也清楚,为何其他百姓有贵贱之分呢?我们的待遇为何不能相通呢?
这和元朝的四等民机制,到底有何区别?
这并不合理,可他们只是平头百姓,哪敢多说,可心里也是清楚的不行。
而这两位为他们提出此问题的官吏,那是何其在乎百姓,他们内心的那秤是摆的明明白白的,为何要死啊?
但是!
人死尚且也不能复生。
百姓们终究是沉默了良久。
也是突然间,人群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看样子像是个老匠户,颤巍巍地推开搀扶他的人,朝着皇宫的方向,缓缓跪伏下去,以头触地,老泪纵横,声音嘶哑却清晰地哭喊道:“青天大人啊……一路走好!小老儿,小老儿替俺那能去当兵、能活出个人样的孙儿,给您磕头了!您的大恩大德,俺们贱籍人家,世世代代记在心里啊!”
这一跪一哭,仿佛打开了闸门。
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那些身着短褐、明显是匠户、商户出身的人们,沉默地、郑重地,朝着皇城的方向,深深叩拜下去。
他们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那无声的叩拜,和脸上纵横的泪水,表达着最原始、最真挚,乃至最沉重的感激与哀悼。
他们感激那位于他们而言,名姓陌生的两位给事中,他们是用两条命,撕开了一道口子,给了他们这些“贱籍”之人一条前所未有,可以凭力气和勇气博取功名,改变贱籍命运的路。
哪怕这当兵,也只是当炮灰兵,但至少让贱籍百姓的人,也终于是活得稍微像个人样了。
他们也就是在哀悼,哀悼两位他们从未谋面,却为他们而死的“青天大老爷”。
人群中,叶言刚刚被青鸾带着上了一个宫墙之上,此刻默然伫立,是负手望着远处那黑压压跪倒一片的人群,望着那无声却重于泰山的叩拜。
风吹动他的官袍下摆,也发出了一阵刺耳的扫动之声。
百姓啊,真是淳朴。
叶言无法诉说自己到底是什么心情,但是,他清楚!自己至今所做断然没错!
相比在之前的科举改革,那或许还只是改革的让贱籍百姓能科举,但考虑历史状况的话,普通百姓,甚至说贱籍百姓,那连科举要考的四书五经,那书都不一定能弄到。
对他们而言,其实改变的意义虽然也很大,但并没有让百姓真正感受到能改命运的机会。
毕竟在明初当官是何其之难呀,尤其是在朱元璋的手下……
可今日,这成为士卒,这对于普通百姓那才是真正的出路。
青鸾也站在叶言身后,清晰地看着他负在身后的手,在听到杖毙于廷四字时,微微攥紧,指节有些发白。
但很快,又缓缓松开。
也看到叶言侧脸线条冷硬,完全没有任何表情,唯有眼神深处,掠过一丝极其复杂难言的光芒。
是有欣慰,有沉重,有黯然,或许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孤寂。
独自一人改变大明的苦楚,何人能懂呢?
良久。
叶言极轻地吁了一口气,那气息仿佛融入了午后的风中,消散不见。
他没有说话,只是转身,走下廊阁。
青鸾默默紧随其后。
叶府内,茶都已微凉。
可叶言重新坐回案前,继续拿起下一份待批的东宫文书,神情已恢复平静,仿佛宫墙外那震撼人心的一幕从未发生。
只有在他翻开一本地名录册时,指尖在“军户”、“匠籍”等分类上的字眼划过时,若有若无地停顿了一刹。
‘革命尚未成功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