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圈之诸籓,不啻圈豕!(1/2)
这堂课的最后,李魁,或者说叶言也不介意再说几句让他朱家人内心巨震的话。
例如。
“说到这里,本官也只是妄言,但不知诸位殿下对于太子殿下所提的此等解决之道,有何高见呢?”
李魁好整以暇地将问题又抛给了朱棣四位王爷,目光平静也地扫过一张张年轻却写满了焦虑与已经充满不满的脸庞,他们的城府还是太低,人还是太年轻。
叶言此举也宛若精准地在拱火,言语也如同手术刀般剖开血淋淋的现实。
朱标此刻拳头握紧,倒不是愤怒李魁的拱火之话,在他看来,关键还是宗室问题不好改,而这个不好改不是他个人觉得此策不好改,而是他头上存在的那个父皇,朱元璋的存在让这事完全不好改。
而若等到他上位,这宗室之策就已经可能流行二十多年,自己的弟弟们都三十、四十岁,那时他即使身为皇帝去改,但他难道能确保自己弟弟在二十年后还愿意让他改吗?
那时恐怕再来一遍汉朝的八王之乱,未必不可能。
四个未来的王爷,现在小屁话,朱棣他们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却都没有敢说什么,毕竟大哥在眼前,很多话也不能讲,也打心底确实不敢说。
长兄如父,朱标曾经对他们也是不听就动手的,还是很可怕的哥哥啊。
所以课室内依旧平静,谁也没有一个真正能让大家都满意的改革方法。
叶言也不着急说真正的改革套路,那适合封建王朝的改革策略。
总而言之,在漫长的沉默后,李魁才再度开口。
“既然你们都不说,本官再妄言几句吧……殿下若真如臣所想,但您之法也只是看似保全了眼前,其他藩王能认可吗?”
“或者说,不改,只按殿下你最初说的,削减宗室的俸禄,然后实质上还是让你们的朱家后世子孙纵享这一两百年的虚浮荣光,可未来,你们现在愿意眼睁睁看着他们在两三百年的享福后,是拖着这整个被他们吃空的大明帝国一起轰然崩塌,所有朱家子孙共赴黄泉吗?”
“恐怕不能吧,那么还是选择……为了那看似渺远的国运,此刻便毅然的选择‘牺牲’?让你们的后世子孙,从此顶着天潢贵胄的空名,却过着可能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连多生个孩子都可能犯禁的‘艰苦’生活,以此来换取大明国祚或许能多延续一些时日?”
“此刻,诸位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皆深切关系着你们自身血脉的未来命运。”
“若诸位殿下也认可太子殿下之策,你们确实都是真正拯救未来大明的人,本官也佩服!”
可事实绝不可能认可,叶言就是说句漂亮话,转而语气是陡然变得极其冷静,甚至带着一丝冷酷的旁观感觉。
“你们能在现在就眼睁睁看着百年之后,你们的后世子孙即便沦落到那般田地,但内心清楚这怨不得旁人,这是为了国家……但事实是本官却认为你们中没人能做到,毕竟本官不介意再说一个更残忍的现实。”
“你们幻想一下,若改的快了还好,至今也才洪武四年,若改的慢了呢?”
李魁说话更是嘲讽了。
“万一到个洪武二十多年再改,让你们这些藩王的祖宗们享了陛下给的供养之福,百年以后……你们的子孙或许就在族谱阁里,翻看到史书上记载的‘洪武年间,亲王岁禄万石,庄田万顷’,然后再低头看看自己手里那点勉强糊口的微薄禄米,气得浑身发抖之余,或许一怒之下,将诸位同意此策,导致他们如此落魄的‘老祖宗’的牌位从香案上请下来,擦拭一番后再重重放回去罢了?”
那就不是请下来了,那是一砸到底啊。
而且说白了,叶言其实也是在凭空给他们制造焦虑,也是真希望这些人赶紧自己想想办法。
这宗室问题其实不在于叶言说的策子能多漂亮,他们就能立刻去改的……
实际上,人心才是关键,朱标要做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在二十年,或者十年后,你弟弟长大之后,不会对你产生怨恨,他们会同意你接下来和朱元璋改的策法,而不是未来心生怨恨,在更久的将来他们的宗室子弟都忍不住揭竿而起。
所以这宗室问题的改不改,虽然就在于朱元璋一句话,但更该考虑的也是朱标与他这些兄弟们之间关系,让藩王和太子彼此认可这改后的力度,也符合他们的利益,而不是一句改了,未来肉眼可见会起祸端。
所以叶言的脑子太清楚这逻辑了,这就不是几句话能安排明白的,这是他们朱家皇室自己之间的事情。
不过之后若是出现问题,他也会用分身全力阻止,这就是身为官员最大的能耐了。
当然,叶言那个兵谏的心思其实也越来越重,但至今为止还没出现让他特别不满,马上就让他必须去做兵谏的那种推动力。
毕竟战争从来不是玩笑!
纵观历史,除去五代十国的混乱,没有一个朝代像朱元璋这一刻,开国这般贫穷,赤地千里,人口凋零,四周都是反叛军的状况。
大明的难,百姓的难,尚且有良知的叶言,他也不愿意让这些百姓过的更苦,被战争再次摧毁家园。
这是一个现代人最基本的良知,当然,若有解决手段,例如系统是战争和资源系统,那么他这个良知自然瞬间崩塌。
可实际上,这狗系统压根也没那么厉害,叶言清楚的很。
至于此刻。
他话音顿了有一段时间,最后却也给了他们最后的一个警告。
“所以太子殿下,诸位未来亲王殿下,臣今日通过算学,通过身为给事中时的官吏谏言之说,实则是让你们明白陛下《祖训》之弊,已然明晰了。”
“这其中规条是看似周全,实则完全自相矛盾,若严守此制,百年之后,祸患必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