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朱元璋祖训上的巨大漏洞,朱标你怎么改,我帮你说,但你认吗?(2/2)
太子朱标方才从刚刚巨大的震撼中挣扎出来,他抬头看向李魁,并没有多说李魁看出的这一点,这点他身为太子也不能妄言,他知道自己父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的话他可以说,但有的话他提了,那就会让他父亲这个……实际上的权力野兽多疑。
毕竟,朱标你都已经是太子了,你为何要限制宗室的发展到那么极端的程度,你不让你的弟弟们,你弟弟未来的宗室子弟好过吗?
偏偏要限制他们什么都不能做,你朱标是把其他宗室各脉的人当猪看吗?
这是叶言也能想到的逻辑,因此朱标此刻不提这事,说到了另一事,叶言操控的李魁只是露出一抹玩味的笑容,心里完全平静的可怕。
而朱标跳过了这点不提,他现在要讲的却依旧是算学算出的财政问题。
他也并非那般无情的人,他是思考后,甚至内心心算了一下刚刚的推演,确定李魁没有说胡话后。
他是试图寻找一个既能保全国本,又不至于让弟弟们的后代过于凄惨的折中之策。
“先生,我父皇之祖训问题不谈……孤刚刚想了很久,若……若减少宗亲俸禄、同时限制宗亲嗣封数量,如此一来,是否或可延缓乃至避免先生所推演之祸呢?”
秦王朱樉、晋王朱?、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的目光,瞬间皆是从沉重的思考中被惊醒,齐刷刷地集中到太子朱标的身上。
年幼的朱橚肯定至此都没听懂什么,但朱棣他们,都是十几岁了,早熟情况下,加之后宫也总有人引导他们在乎利益,在乎身为亲王的权益。
他们的脑子是瞬间能听懂他们大哥朱标意思的。
朱标想说的意思也很明显,既然两、三百年后的祸根在于宗亲的数量和总俸禄问题上,那么只要想办法从源头上削减每一项,或许便能解开这个死结。
这也完全和嘉靖的思维一致,嘉靖那是想一刀切的,但他的时代太晚,士大夫阶级和宗室压力让他没办法。
而朱标则是因为内心的道义,又同样不愿意一刀切。
所以大明的衰败,真的就是朱家人导致的,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问题,各个时代的人也有自己的顾虑,但出奇的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都一致,都是在思索利益上的分配时,以顾虑决定最后的解决方案。
而他这样的做法,虽然对于遥远未来的大明国祚有利,但是对于朱樉四位他的弟弟,未来的亲王及其直系后代而言,就可谓是大大的不利了!
削减俸禄已是多少让他们内心在大人的引导下出现不甘,而限制其子孙数量更是近乎残忍!
是以,在听到太子朱标的这番“解决方案”后,四个皇子一个个都脸色难看至极,嘴唇翕动,却又碍于朱标的太子身份和此刻议题的严肃性,一时也不好急切地开口反驳。
朱标也并不在乎他几个弟弟的看法,他此番所做是他们清楚的,他是为了救国,他没有一刀切已经是给足了面子。
至于此刻朱元璋在暗室中表情却相当难看,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但他也清楚朱标所说绝对没错。
由此,李魁听后却摇头再一笑,说的话却让朱标瞬间一愣。
“太子殿下,你此法确实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然本官之前便已是用平均每位宗亲一份基础俸禄作为计算之基,那么若再行削减,殿下以为,当削减至几何,方能在百年后填平这数以万计宗亲所形成的巨壑?”
朱标还未开口,李魁却耻笑道:“难道是降至平均五十石?三十石?还是如民间壮丁口粮一般,仅予十石,令其果腹即可?”
不等朱标回答,他指向了旁边四位不言语,但表情变化剧烈的朱棣四人。
“本官姑且不论殿下您的弟弟们,我大明未来亲王们内心是否愿意,光说您所谓的限制数量之法……那陛下是龙章凤姿,子嗣才昌盛,此是孔孟之学而论的一国朝之福也。”
“也就是说,不提本官,不提陛下,百官是怎么认为的呢?”李魁说着这话,又质问朱标,“而且再不说百官,就说光作为皇室宗亲,每代若只有五个后裔,在臣看来,已算不得骄奢淫逸,甚至可称克制,如今殿下还想进一步限制,臣敢问,殿下欲如何限制?”
朱标马上就要说出那套词,但李魁看到脸色发白的诸位皇子表情,他抬手打断了对方的话。
“想怎么做,那是太子殿下您当皇帝时的事,此刻不适合提出来……而且,以本官的推测,本官是想殿下您莫非到时候下旨,言明每位宗亲,无论亲王、郡王,后世子孙除嫡长子承袭外,余者皆不得请封,放任其自生自灭,沦为庶民?”
朱标还真是这样想,他表情有了变化,但同时对李魁的好感却在上升,因为他知道这话说出来了,朱棣这些弟弟们对他的看法肯定彻底改变,心生怨恨。
但李魁帮他打住了,反倒是用他的嘴在讲。
“当然这只是本官的猜测,本官也不敢妄议殿下您究竟在想什么……但这是否依旧能形成未来对我明朝的巨大负担?”
“要臣说,或许殿下您还想过更严苛些的?……例如仿效民间‘汰婴’旧俗,明文限定一脉只准存一子或二子?多出者,弃之、溺之?”
“可是殿下天家血脉,总不能如养猪猡般,只留一两个最好的苗子吧?若如此,万一嫡脉夭折,岂不是堂堂亲王、郡王之家,亦有绝嗣之危?!”
这也是朱标内心有过的想法,他和朱棣他们不同的是,他出生的时候还是平民,他体验过平民们的旧俗和滋味,他内心也想过若为了国家未来,这种事也是可以做的。
但!
当李魁说出这些话后,他完全仿佛被毫不留情的揭穿了内心想法,脸上表情已经灰败,更是被噎得哑口无言。
另一旁暗室中的朱元璋也嘴角抽搐,欲言又止。
这个方向的解决方案,他何尝没有瞬间想过呢?这就是汉人百姓在暴元时期的旧俗,是历史上的事实。
但他都是皇帝,他朱家人怎么能这般无情的淘汰后代?
所以这个想法他几乎立刻就被自己否决了。
况且,如此对待自己的子孙,他朱元璋岂不成了刻薄寡恩,自断血脉的暴君?史书又会如何评说?
这个评说啊,叶言若是知道了朱元璋此刻的想法,他会立刻告诉对方——若你朱元璋真能这样做,历史对你评价将会更高,哪怕你给宗室的钱依旧很多,但你的残酷却限制了这宗室人口的上限,让钱为定额,那反倒是你有远见,你有狠心能去治理好你国家的未来!
可事实就是,朱元璋就不可能这样改,他这辈子也不会这般残酷的对自己的家属如此。
所以最终。
“啧啧啧。”李魁看所有人不语,只是摇着头啧啧着,脸上却浮现出一种近乎悲悯却又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讥诮表情,“这是臣的一丝妄言而已,若真如此啊,年俸十石,后裔数量亦不多于二三之数,大明未来确实可救也。”
“但恕臣直言,这般境地的所谓皇室宗亲,其生活却恐将远不如一名辛勤耕作的平民百姓,至少平民百姓只要肯出力,年景好时,一家劳作所得,温饱之余或尚能略有盈余,更无人会限制他们生儿育女、繁衍子孙。”
而这番话,如同冰水泼入了油锅,彻底点燃了诸位皇子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与抗拒!
秦王朱樉猛地攥紧了拳头,晋王朱?面沉似水,朱棣和朱橚年纪较小,但似乎也听懂了李魁所说的事有多残酷,有多对他们藩王不利。
而朱樉本来脾气就不好,差点就开口怒骂李魁和他大哥,但他奇迹般的忍住了,终究是顾虑他这个哥哥太子的身份,终究不是当年在凤阳时候的他们兄弟的关系。
而且啊,朱樉都知道一个事实,他和朱棣等人不就是相当于藩府之始的藩王老祖宗吗?
这接下来可能两三百年的子孙福泽是与他们切身相关啊!
可现在却被告知,他们的子孙后代有可能过得连一个百姓都不如,甚至要面临不让多生和越发贫穷的双重打击,这让他如何能接受?如何能坐得住呢?
但必须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