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定量推演法!你们就好好学这算学吧。(1/2)
叶言是也在思索接下来的分身到底该怎么用,不过相比继续谏言,他在这一路上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谏言是能改变大明,也能改变朱元璋一丁点的封建思维。
但直至今日,只有科举这一条是改变最成功的,其他无论是军户提高地位,还是户籍上的问题,乃至于土断之法,朱元璋都是按下不表,或者说他有他的顾虑。
但你这拖延的时间未免太长了,朱元璋啊,你可是历史上经历最传奇的皇帝,你怎么到了今天,反而畏手畏脚呢?
而对于朱元璋这个人,叶言其实也有些个人感情色彩在里面。
他虽然很不喜欢现实中看到的朱元璋,但在现代那时,他对朱元璋还是有种喜欢感觉的,哪怕这种喜欢是建立在人为拍摄的电视剧,一些无脑明吹说的话上。
或者说,这种喜欢单纯单纯是因为朱元璋的功绩,他推翻了纵观历史和五代十国相差不大,甚至说更扭曲华夏文明的暴元。
而叶言更希望看到的是朱元璋能去大刀阔斧的改革,是你哪怕还是封建王朝最独裁,最封建的头子,但你也要对得起你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功绩啊。
‘朱元璋,你不愿意改,我就得逼着你改!’
系统的能力确实也牛逼,分身不单单都是言官,它给分身里也有零星几个武官身份的分身。
叶言在此刻也为这些人安排了几个去处。
第一的去处,未来广东老表被官逼民反的地方。
第二的去处,靖江王即将就藩的桂林之地。
以及,陆陆续续,其他一些在历史上有起义的位置。
未雨绸缪啊……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另一边的大本堂内。
这屋里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深秋的寒意,却驱不散弥漫在皇子们之间的那点拘谨和探究。
自从上次朱樉被当庭杖责,而父皇竟未深究李魁的狂妄之后,这些天潢贵胄们再看这位李先生时,眼神里已不仅仅是好奇与审视,更添了几分难以言说的畏惧?
朱标此前也和叶言商讨过关乎供宗室的问题,叶言本体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只是提议了朱标,要不要去听听李魁的声音?
那话术也基本和马皇后说朱元璋差不多,由此,这位太子也是很突兀的来了这里。
叶言控制分身和他行礼后,现在其实很清楚,他已经把大明高层的两位一把手、二把手都给整来了,他也再给老朱一个机会,分身只是在朝廷上谩骂的谏言,朱元璋不一定能听进去。
但我这次若拿数据和去说呢?
四位皇子坐的板板正正,朱标也默不作声的坐在一侧,他面色温和,但眉宇间却凝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思。
他现在真的很想直接问李魁关乎今日早朝供宗室,那位韩给事中石破天惊的祸国之策的论断。
可看着四周他弟弟们要上课的样子,迟迟也没说出口。
朱元璋也悄无声息地立于偏殿相连的暗室中,透过窗沿的雕花图缝隙凝视着堂内状况。
此时老朱也因为马皇后,他妹子的话语和那死去言官的狂言在他脑中疯狂交战,让他心绪完全不宁。
他倒要看看,这个李魁,是否真如妹子所说,能有几分不一样的见解。
而对于朱标的到来,朱元璋也没当回事,猜也猜到是朱标也对那狂徒的言论有了思索,也很好奇李魁的想法吗?
还真是自己的大儿子,自己妹子的大儿子啊!
总之课业伊始,气氛还算正常。
李魁今日并未直接切入敏感话题,而是依着课程进度,讲起了算学的应用。
“算学之用啊,包罗万象,绝非仅仅计数而已。”李魁声音平稳,目光扫过朱樉、朱棡这年纪稍长,已能听懂些道理的皇子,以及旁边旁听的朱标,“其中有一法,看似简单,实则威力无穷,甚至于治国经邦尤为重要,其名为定量推演法。”
“定量推演?”朱棡都下意识地重复,眼中闪过思索的光芒。
甚至连一旁看似漫不经心的朱樉,也稍稍坐直了身子。
更不用说朱标已经听进去了,这定量推演法倒是第一次听见,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正是。”李魁颔首,拿起一支炭笔,在身后临时立起的漆木板上划下几道,“此法也并非为本官所创造,这是这世界上算学延续至今,我们所有人都在用,但在此时代并没有进行彻底总结的一种思想。”
这也是事实,古代计算一场战争需要多少粮草、民夫,一个地区的赋税能支撑多少军队,这些都是基于数据进行的基本推算。
这东西算不上多牛逼,但大明时期还是没有人做个总结的,只是到了嘉靖时候,嘉靖意识到要改变供养宗室的问题,他那票班底官吏也算是真正的推演算过宗室延续问题,而最初的嘉靖首改的也就是宗室问题,但结果……完全没通过,那些宗室子弟怎么可能让自己利益受损呢?
所以嘉靖是真惨,唯一有能力中兴,结果努力一大通,突然发现我治国中兴最大的障碍就是我祖宗立的法啊。
“此法也是户部和兵部的官员必须明白的一种道理,简单来讲,便是将一事物,设定其初始之量,再依据固定之理、不变之则,推演其未来之变化与结果,例如一个兵营初始有三十人,算其口粮,若加之三十人,算出六十人的口粮,以此类推……而此法,就可窥见许多隐藏于日常之下,必须要预估的事实。”
朱标心中一动,似乎预感到了什么,放在膝上的手微微握紧。
暗室中的朱元璋也眯起了眼睛,定量推演?他倒要看看这李魁能推出个什么花样来!
视线中,李魁在板上写下初始二字,语气极为平淡地在开口,这一次都不需要叶言控制,只是遵循设计好的系统程序,在慢慢讲课而已。
“恩,而今日本官既然要教你们算学,那么姑且便以今日早朝,本官亲眼所见之事,那位官吏说供宗室为祸国之策,他提及的问题去算,就以陛下之子嗣,作为这初始之量去核算。”
哗!
整个课室差点爆炸,几个皇子是没上早朝,突然就知道了供宗室是祸国之策的惊天言论,他们那是相当震惊。
朱标则是万万没想到,李魁刚刚下朝,这会居然直接拿这东西算账?
这能算出什么?
而且胆子也未免太大了。
暗室里的朱元璋呼吸都陡然粗重了一分,几乎要忍不住冲出去。
但是课室中,情况却截然不同。
李魁是恍若未觉,无视所有人变化的表情,陈述道:“至今,陛下共有七子,公主殿下及其他宗亲,我们暂且不计。也就是说,除去太子殿下将继承大统……”
他也看向朱标,微微点头,随即目光扫过朱棣等人,“包括在座诸位殿下在内,大明目前,就有六位亲王需朝廷供养。”
数字被明确点出,带着一种冰冷的实在感。
“而供养六位亲王,岁禄几何呢?”李魁自问自答,笔下不停,“依《皇明祖训》,亲王岁禄万石,六位亲王,便是六万石,听起来,似乎……不多?”
朱标眉头微微蹙起,他感觉李先生的话绝不止于此。
“然,亲王有子,子又生孙。”李魁话锋悄然一转,语气依旧平稳,却仿佛带着命运的沉重,“陛下对天家子嗣开枝散叶,自是乐见其成,想必……并无限制。多子多福,乃人伦常情,于皇室而言,更是如此。”
暗室中的朱元璋下意识地点了下头,随即又猛地僵住,他好像猜到李魁要说什么了!
“那我们便不妨做个推演。”李魁的声音在寂静的堂内回响,粉笔与木板摩擦,写下的东西却无比残酷,“假设,每位亲王殿下,皆有五子,除世子承袭亲王爵位外,其余诸子,依制当封郡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