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128章 世家的反扑,供宗室便是祸国之策!

第128章 世家的反扑,供宗室便是祸国之策!(1/2)

目录

朱元璋笑也笑了,目光也死死盯着叶言的新分身,这个阳谋确实很不错啊。

宋濂则高看了叶言分身一眼,可却什么没说,只是眼神中多少有了变化,或许他也在感慨这后生居然早就想到他要说的事了。

奉天殿在沉默了数秒,拄着下巴的老朱也在思考后忍不住开口了。

“韩卿,你此法,咱倒是真听明白了。是划下道来,往后谁再伸手,便是自绝于朝廷,咱砍他的脑袋,抄他的家,天下人也只会说一声该!甚至,抄没家产或可反哺这高薪之法?呵呵,当真是好算计啊!”

朱元璋的兴奋不在于叶言道理说的多明白,叶言也从未觉得他至今说的那些道理,朱元璋这封建头子真能因为什么道义而完全听进去。

关键就在于,此法的意义就是堵住天下人的嘴,朱元璋意识的就是抄家的话,别的臣子,别的清流官吏,不会因此再出来劝谏他,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

我朱元璋随便抄家,这不爽吗?

然而也是这一刻,胡惟庸微微偏头,看了带着黄子澄的陈宁一眼。

这位被王彦抓住把柄的言官,舍人,此刻表情有了些微变化,不过他自然清楚胡惟庸这胡党领袖的意思。

而且他接下来要说的不会得罪王彦吧?

远处,叶言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陈宁要说的倒也是关键。

他啊,也是马上出列,在倍感复杂的情绪中一拱手。

“陛下,臣有本奏!”

朱元璋也是人精,他很清楚陈宁要说什么,那也是他想说的,但现在自己来说的话相当不合适。

“哦?你有事说?讲!”

朱元璋抬手指示,陈宁马上躬身行礼,而后才转头面向新分身。

“韩给事中。”陈宁的声音听起来颇为诚恳,甚至带有一丝同道中人的感慨,“阁下高论,剖析贪腐之根源,谋划肃清之良策,陈某听来,亦是心潮澎湃,深以为然。若朝廷财力允可,此法或真能成为一代良规,功在千秋啊!”

叶言都习惯了,陈宁这小子其他可能不行,搞党争,搞辩论那是一个好手。

他是先捧了自己分身一句,然后肯定会话锋一转,事实也正是如此。

“然……”陈宁突然长长叹息一声,脸上露出极度为难的愁苦之色,“韩给事中啊,阁下您或于庙堂之高,是专注于经国大略,或许,或许您对这民间之米盐琐事,对这朝廷的柴米油盐,知之尚有不及啊。”

他不再看韩给事中,而是转向朱元璋,语气沉重地开始算账,句句都砸在朱元璋最现实的顾虑上。

“陛下,臣非是危言耸听,亦非驳斥韩大人良法。实乃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摊开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去岁国库岁入,陛下与户部诸公最为清楚。北征大军耗饷几何?各地灾荒赈济又耗粮几何?修缮河工、供养宗室、百官俸禄……林林总总,已是左支右绌,寅吃卯粮!”

“韩大人所言高薪,纵是初步施行,即便只先惠及京官及紧要职位,其所费又将是何等天文数字?”陈宁是真的仿佛在为国考虑,事实而言也确实如此,“此巨款,从何而来呢?莫非加赋于民?可陛下登基以来,屡颁诏旨,言要轻徭薄赋,与民休养,莫非今日要为此事而自毁圣德,重蹈前元覆辙,盘剥百姓吗?”

他最后因为此前被王彦抓住把柄,倒也没有发难,只是叹口气。

“所以臣之见,仅仅是为国家考虑,为陛下,也为韩给事中您考虑,这俸禄可以涨,但太难了。”

说完,陈宁那是躬身就退回去了,朱元璋一脸平静,但内心却一喜,这陈宁这次说的就是他想说的。

这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嘶,陈舍人所说倒是没问题,韩卿,高薪?也只是说得轻巧!咱大明北边要养军戍边,各地亦要兴修水利,朝廷百官、宗室藩王,哪一处不要银钱?国库尚且捉襟见肘,你让咱从哪里变出这巨万钱财呢?”

他也是一脸愁苦,但多少有几分演戏的意味了,可这也是赤裸裸的实际问题。

“难道要让朕迫不得已的加征赋税,来此刻施行高薪养廉之法吗?”

叶言还不待操控分身回答,此刻仿佛因为陈宁的言论,一时间打开了朝廷此前寂静的状况。

此时,又一名代表江南士族利益的吏部侍郎周文博,敏锐地抓住了皇帝话中的加征赋税四字,出列躬身。

他的表情并非反对,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忧虑。

“陛下此问乃圣明!”周文博那也是不要脸的主,上来就夸朱元璋圣明,但声音也相当恳切,“韩给事中殚精竭虑,为陛下筹谋肃清吏治之良策,臣等亦感佩其忠心啊,然陈舍人所言,陛下所虑,也都是老成谋国之见。这高薪之源,确是首要难题。”

他先是定调,将韩给事中和皇帝都捧了一下,随即图穷匕见,话语变得极具煽动性和捆绑性。

“然,臣斗胆进言,若行此策,这薪之源,绝不可取自于加赋于民!”他猛地抬头,语气变得无比真诚和激昂,“陛下!我大明开国未久,民心初定,皆感念陛下轻徭薄赋、体恤苍生之仁德,此乃社稷之基!若为此事而增税,岂非本末倒置?恐伤陛下圣德,寒天下黎庶之心啊!此乃其一。”

“其二。”他话锋一转,将矛头悄无声息地引向了皇权的核心痛点,“即便不由民间加赋,如此巨款,从何而来?无非节流与开源。”

“节流则必触及军费、宗禄、百官用度,牵一发而动全身,易生怨望,恐非朝廷之福。”

“而若论开源……”周文博深吸一口气,仿佛下了极大决心,说出了一句极其阴险的话,直接将皇帝和整个旧有秩序捆绑在一起,“则无非清丈田亩、严查隐户、整顿漕关,乃至核实现有税源。”

他也噗通跪下了。

“然陛下,此等举措,无一不是撼动地方、梳理旧弊的猛药!其过程必是波澜丛生,阻力重重。臣非是说此事不可为,而是忧心,若为此高薪一事,而迫使朝廷不得不提前行此震动天下之举……是否会因小失大,为了整顿部分官吏,而动摇了我大明天下安稳的根基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