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95章 放榜!士子们的惊天议论,黄子澄无比气愤!

第95章 放榜!士子们的惊天议论,黄子澄无比气愤!(2/2)

目录

虽然后期因为海外经济入侵导致的巨大波动,让大明户籍制度备受冲击,渐渐大明民间也模糊了‘四民’之说,中后期也出现过一个匠户出身的人可能通过经商成为巨富,一个农民也可能进入工场做工。

但僵化的户籍制度是越来越难以框住鲜活的社会经济现实!

而这一题啊,朱元璋他现在也就在贡院内,在暗处仔细的观察每一位士子的反应。

而此地看榜单的士子们,也完全不管自己根本就没答上实务策问的事实,甚至有的人连作物考核都写不上来。

他们只是根据一贯的八股思想,一贯自诩清流、言必称孔孟的习惯,脸上也再维持不住那份从容。

是指着两份榜单就在大骂,就在那里仿佛指着的是什么不洁之物,声音无比尖锐!

“荒谬!简直是荒谬!”一个身着苏绸的年轻士子挥舞着衣袖,“那军户小子,张石头?他连《四书》都未必能读全,何以能登实务甲等?啊!而且八股榜也是榜前之人,他这是双甲等头名?!他中举?凭什么!”

“是啊,李大人、叶大人这科举革新革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四书五经就考的那么简单,我等却因为实务策问连榜单都上不了?”

“就是!这实务策问,究竟问的是什么歪门邪道啊!”

“还有那李茂才,匠户!区区匠户之子,竟也敢名列榜上?与我等同列?这…这成何体统!”

一众士子连声附和,语气中充满了被冒犯的羞辱感。

而这个结果……

完全是因为朱元璋他想要人才,所以此次科举让人参与的门槛也全全交给了李魁,交给了叶言。

这也多亏胡惟庸此前的谏言,他举荐李魁担任科举革新的主官,虽说胡惟庸那老小子本心不正,但这结果却被叶言完全利用。

你只要来考,我就让你进来考,完全没有户籍歧视之说,甚至此次都不认此前你是否有功名的限制,你就是来考吧!

这也就导致,实务榜上竟然有其他户籍的子弟,乃至于……因为革新下,叶言本人是完全不侧重八股内那些空洞孔孟之言,很多想考的人,根据他发的实务册子,或者略懂来考都能考的差不多,是在叶言看来基本上清楚孔孟内的重要经义,那就足够了。

而这些士子中,黄子澄此刻目光不断在金榜和木榜之间游移,金榜虽依旧光彩夺目,但他的名字怎么就在末位?

实务榜,为何他连榜都未上?

这是针对!

所以这位三傻之一也是疯了,也是感觉人生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他是挤到人群前列,死死盯着那木榜上的题目范例,其中叶言还故意张贴部分题目士子们优良答案作为公示,他越看越是气闷。

“这都写的是什么?看法,各种各样的看法,怎么就知道对错,啊!”

黄子澄握紧拳头的在那里低语,然后猛地发泄了出来。

“荒谬!”他几乎是朝着贡院大门的方向吼叫:“这治国平天下,是自有圣贤道理,是有朝廷法度为根!我考这科举,是当为官清廉勤勉,恪守职责,而今日这革新之榜,这考题内容结果,这些…这些近乎钻营算计、胥吏之务的问题,岂是堂堂国家取士之题?这是舍本逐末!是败坏科举!”

他的话语也立刻得到了周围不少世家子弟的共鸣。

是啊,他们寒窗苦读,钻研的是微言大义,是代圣贤立言,追求的是道德文章,怎会是这有些粗鄙的实务策问能来定性的他们的水准呢?

这仿佛是让他们高贵的孔孟学问沾上了污点,让他们的人生也沾上了污点。

然而,人群中也并非只有一种声音。

一些寒门出身的士子,以及少数思想更为活络之人,却看着木榜,眼中闪烁着不同的光芒。

“八股考学是重要,但这军务策问,其中甚至问了边镇屯田与卫所兵制的利弊,问出此前为何陛下要各司其职,要屯田的士卒屯田,要打仗的士卒去苦练打仗技艺……这确实切中时弊啊,我当时写的就太简单了。”

“还有这吏治民情题,其中竟问及如何安抚遭灾流民,防止其变成流寇……这,这若非真心为民的官员,谁去细想这些?”

“还有那算学题啊,计算漕粮转运损耗与最优路径……户部官员若不通此道,岂非被胥吏愚弄?”

“这些题很重要,我明白李大人和叶大人的想法了,当官,当的是就要懂这些啊。”

“是啊,孔孟学问学的再明白,我家哪里的官老爷,连帐都算错了,几天前我收到家书,还说陛下退了多收的钱税,那官老爷也是当场就被朝廷的督察司格杀了。”

“嚯,干得好!考的也好!”

这可是两方士子的惊天对立状况啊,这些明白革新意义的,那无一不是实务答的也行,八股也精通之辈,而且很多都是寒门子弟,这次乡试真的是借此革新考试,有了出头之日啊。

而那些否定的,大多都和黄子澄一样,也不分寒门、世家,他们就是不通实务,完全鄙夷非八股外的一切学问,简直什么都看不起。

叶言也是一脸冷笑的看着这一幕,他不说到底能不能彻底改变大明状况,就这些官吏,他必须要选能当官的去当。

那些不配当官,你就抱着你的孔孟学问溺死吧!

同时,朱元璋也在暗处扫视这一幕,叶言、李魁的革新意义,非常通俗易懂。

他不但明白,他现在也觉得这般考才是正确的!

他要的是明白怎么当官,有能力的官吏,而不是八股取士那些空谈文章的腐儒之辈。

但朱元璋就是一个无比复杂的人,他默许了八股榜的保留以安抚旧秩序,更默许了实务榜的推出以尝试改革、选材。

他现在看着这些人,内心也想起叶言给他看匠籍问题的事,他内心是有巨大矛盾的。

他不愿意改变户籍制度,他认为那样大明的江山,大明的民间秩序才能稳定。

但他又比任何人都清楚工匠技艺对国家军事、营造关键建筑的重要性,但他亲手制定的户籍制度又是维系他心目中稳定天下的基石。

叶言出的题,像一根针,轻轻刺破了这层矛盾的窗户纸,让老朱不得不去思考,思考他现在就面对的一个问题——

他想要的,究竟是维持一个静态且等级森严的社会稳定?

还是像现在一样,通过不计较户籍问题,人尽其才下,能选拔出真正人才的社会样子?

他不知道答案,但他知道现在革新的结果很明朗了,那些卷子,叶言审阅的批示,他都在几天前细细查阅,都是非常有道理的批示标准。

这些革新出的士子们,是否能撑起他大明的未来呢?

应该……能!

而接下来的一幕,倒是让老朱惊呆了,那张石头,还有那黄子澄,他们在干什么?!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