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谏言到底后,给李善长干退休了?(1/2)
此言也确实不好再接,但叶言回神后,操控的李魁脸上非但没有惧色,那抹讥诮之色倒是更浓了几分。
“韩国公乃我大明左相,此言也有几分道理……然!”虽然该更极端的反驳这李善长,可叶言也不介意更温和,更有条理一些,“下官绝非是自私自利之人,岂敢动摇国本?下官只是一介圣上赏识,幸而担任今科乡试考官之臣子,职责所在才欲观天下士子对国计民生的真知灼见。”
李魁的气势也没有那么锐利了,可却转头看向朱元璋!
“但陛下!韩国公方才言地方呈报钞法弊情者,皆视为头等要务,是责吏部、令户部、敕督察院……桩桩件件,都绝无懈怠推诿。”李魁的声音忽然充满了嘲讽之色,也看着李善长说,“可真是好一个绝无懈怠推诿!好一个桩桩件件!”
李善长眉头猛皱,却深深的看着李魁,在等待他眼前叶言分身这家伙还能再度说些什么。
“所以李佥事,尔又是何意?”
李魁也马上回应。
“何意?韩国公身为中书省总相,劳苦功高……可却说的天花乱坠,宝钞之法就只有利处吗?”
说实话,叶言懂李善长在想什么,但此前都哪有拉他下水了,你多少是该说点弊端的。
可你什么都不说,你当真是太过于想保身了。
“韩国公!”李魁再向前一步,李善长和他对峙的对视着,“您所谓的在中书日理万机,夙兴夜寐,也处理了那么多呈报上来的宝钞之事...下官自然佩服,下官也不否认你所言下官该去奏言,该直达天听或该向都察院风闻举报弊情之论,而不是贸然在试卷内写下此问。”
叶言肯定了李善长的话,然后直接图穷匕见!,
“可下官也有一个天大的疑惑,恳请韩国公明示!”
李善长是真发觉叶言分身的胆大,他都那样扣帽子,不但敢认,还敢直接反问自己?
“说!”
李善长抬手示意,李魁也不再客气。
“那下官就直接冒死质问了,是以为何这江南数府之地,宝钞贬值如同雪崩,乃至于百姓视若敝履如同糊窗之纸!这等令小儿皆知,令士子们于科举考场上都皆能提笔痛陈之事,尔在中书之内审阅百官奏告,却一点不知?”
不待李善长反应,李魁猛地大喝!
“是您总领中书日理万机而忙不过来,还是说处理这桩桩件件呈报时,视而不见?乃至于……因韩国公你所作,您麾下那‘责吏部、令户部、敕督察院’的诸位大人一起,全部都瞎了?!聋了?!”
哗!
奉天殿彻底陷入喧哗之中,群臣无不倒吸一口冷气,就连一直闭目养神的汤和都骤然睁开了眼。
这话说的更狠了,但逻辑是对的,你李善长只谈利处,那弊端是根本没有,还是说根本就装作看不见呢?
李善长那份从容的表情也终于开始变化,这一个小小六品官员,竟敢在御前,当面斥责当朝左相……瞎了?聋了!?
“李佥事!”
李善长准备反问,但叶言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直接让李魁继续说了下去。
“下官扪心自问,凡事、凡策必然是有利弊之两分,这宝钞之策推行也必然利在此前是大于弊的,不然陛下您也不会推行下去,您此举也必然是好心,为国为民。”
终于说了一句在老朱听来极为动听的人话,他也收回刚刚想插嘴讲话的心思,静静聆听这李魁还能说些什么。
李魁也再度回头看向李善长,更加的直言不讳。
“但下官实在看不下去韩国公汝这在御前,装聋作哑的姿态……”
“你!”李善长多少是真有些恼火过头,他毕竟都是个老头子了,虽然也只是脸色铁青,也只是说个你就不再多言。
李魁却接着道:“一个政策怎么可能只有利?这满朝文武怎么可能没有一人上奏过宝钞之弊……可韩国公汝刚刚竟只言利处,是真的看到了宝钞的好啊,这难道不是欺君?”
李善长这一刻才真正忍不住的要表态,他不能继续沉默了。
但!
叶言拉着胡惟庸和刘伯温下场,那必然是有意义的。
胡惟庸虽以前是李善长的门生、下位,但现在他可才是真正实权,没被老朱架空的洪武真正文官之首。
他是趁此机会,也一步出列,直接开始抨击李善长。
抨击?
没错!
“陛下,臣有话讲!”
朱元璋瞬间锁定出列的胡惟庸,以巧妙的目光紧盯他,半响才抬手。
“说!”
胡惟庸点点头,立刻转身面对李魁,但最初所讲的话……话里话外居然都是赞赏李善长,甚至夸赞这位前任实权的文官之首?
“陛下,韩国公!李佥事!”胡惟庸当仁不让的为李善长说情,也反问了李魁的用心,“方才汝之言语实为不妥,韩国公一生是有拳拳忧国之心,为国操劳数载,所谓鞠躬尽瘁,世人皆知,岂有尔而言的装聋作哑,蓄意欺君之理?此等诛心之言,还望慎言!”
叶言表情都没变,分身更是冷静的看着这一幕。
李善长……
也没有在听到对方帮自己说话而感到喜悦,反而是脸色更加难看,这胡惟庸就不可能帮他说话,先礼后兵还差不多。
没错!
胡惟庸先是给足了李善长这位开国元老,现在也是被皇帝架空权力的宰相表面尊荣,也稍稍平息了他现在被一个小小佥事指着鼻子骂的滔天怒火。
但他话锋猛然一转,再说的话就没有那么好听了。
“但陛下!”他面向朱元璋,态度恳切,“韩国公所言的宝钞之利,臣也自然认为无虚!当年陛下也与韩公等老臣高瞻远瞩,初行宝钞,聚敛铜银,通畅汇兑,解民商旅跋涉携带之困,便利国用运转调度之需,其功当在社稷,其利当在千秋!此皆陛下圣心烛照,韩公等辅弼之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