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0章 墨羽传讯(1/1)
就在长安城为金山大捷而欢腾,武媚于深宫之中暗自动念之时,数千里之外的华胥国墨城,却是一派不同于战争喧嚣的、井然有序的繁忙景象。海风依旧带着咸湿的气息,港口汽笛长鸣,格物院的工坊里传出有节奏的金属敲击声。
一份关于金山之战的详细情报,通过墨羽建立起的、跨越海洋的隐秘信道,被呈送至东方墨的案头。这情报远比送往长安的捷报更为细致,不仅包含了双方兵力部署、交战过程、伤亡估算,甚至还有对薛仁贵突击路线、高句丽伏兵配置的简图分析。
元首官邸的静室内,东方墨将情报仔细阅毕,递给身旁的青鸾与李恪。窗外,隐约可见“惊澜级”战舰巍峨的舰影。
“薛礼此战,确实打得漂亮。”李恪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赞赏,也有一丝复杂,毕竟他曾是大唐亲王,“直插要害,一击制胜,深得兵法之妙。只是……这‘洞察敌情’,未免太过精准了些。”他话中有话,目光看向东方墨。
青鸾快速浏览着情报,她的关注点更为直接:“高句丽经此一败,元气大伤,平壤门户洞开。李积用兵老辣,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看来,高句丽覆灭,就在今明两年了。”她放下情报,看向东方墨,“我们的人,在那边还安全吗?”
东方墨神色平静,走到那幅巨大的东亚海图前,目光扫过高句丽的位置,淡然道:“金山之战,加速了高句丽的崩溃,此乃大势。薛仁贵是否得了些许便利,于大局而言,无关紧要。”他既未承认也未否认李恪的暗示,仿佛那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他的手指在海图上轻轻划过,继续分析,语气如同在陈述一个既定的自然规律:“此战虽胜,然唐军远征已久,耗费钱粮无数,国力亦在持续消耗。李治急于求成,欲毕其功于一役,殊不知彻底征服易,长久治理难。高句丽遗民之心,非刀兵可轻易驯服。”
他转过身,看向青鸾与李恪,眼神深邃:“辽东之局,于我华胥而言,关键不在其战,而在其果。大唐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在东北,于我南洋开拓,正是良机。”
“莫文那边,”他沉吟片刻,对负责记录的书记官口述指令,“传令:一,辽东墨羽,继续以隐匿安全为第一要务,避免与唐军直接接触。二,趁高句丽局势混乱,政权崩塌前夕,加快对匠人、学者、医师等有用之才的吸纳转移,尤其是熟知辽东地理、城防、矿藏者,可给予更优厚条件。三,加紧收集高句丽王室、贵族可能转移或藏匿的典籍、图册、技术资料,特别是与军工、航海相关部分。四,严密关注唐军下一步动向,尤其是对平壤的总攻计划,以及……战后李治对辽东的处置方案。”
他的指令清晰而冷静,完全跳出了战场胜负本身,着眼于更长远的利益汲取和局势研判。华胥如同一个耐心的旁观者,在大唐与高句丽血肉相搏之时,悄然收集着战火中散落的“文明碎片”和未来可能影响局势的“信息种子”。
“我们不去争一时的疆土,”东方墨最后总结道,目光再次投向窗外蓬勃发展的墨城,“我们只取走他们无暇顾及,或是不懂得珍惜的东西。知识与人才,才是文明延续与发展的真正根基。让大唐去经营那片需要投入无数心力才能稳定的新领土吧,我们,只需确保在这过程中,华胥能获得足够滋养自身的养分。”
消息被加密,通过墨羽的网络迅速反馈回去。在辽东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一些看似逃难的队伍、普通的商旅,开始更加活跃地穿梭于混乱的城镇与乡野之间,他们的目标并非财富与权力,而是那些承载着知识与技能的人,以及记录着经验的卷册。华胥的触角,在战争的阴影下,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悄然延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