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0章 墨羽潜行(1/1)
当大唐的龙旗在辽东原野上猎猎招展时,数千里之外的华胥国墨城,也几乎在同一时间,通过自身独特的渠道,捕捉到了东亚大陆这场骤起的风云。
一份由特殊药水书写、需要火烤方能显影的密信,经由往来于南洋与登莱之间的商船夹层,被秘密送入玄影执掌的墨羽总部,随后以最高优先级呈送至东方墨的案头。信报不仅详述了渊盖苏文病逝、高句丽三子内斗的细节,更附上了唐军以李积为帅、已渡辽水介入战事的紧急军情。随信一同送达的,是辽东墨羽负责人“书生”的亲笔请示。字迹沉稳,却难掩其下暗涌的机锋:“高句丽乱局已开,唐军大举介入。我墨羽在高句丽境内亦有暗线数支,多依附商队,潜于平壤、国内城等地。当此变局,是否需主动行事,觅良机以谋利?伏乞元首示下。”
元首官邸的静室内,东方墨将显影后的密信置于灯下,青鸾与李恪分坐两侧,皆已阅毕。海风透过微开的窗隙送入,带来远处港口隐隐的汽笛声,与信纸上描述的辽东烽火形成了奇异的对照。
“渊盖苏文一死,高句丽的天,果然塌了。”李恪率先开口,语气带着一丝感慨,他曾是大唐亲王,对高句丽这个宿敌自然了解颇深,“李治陛下……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只是没想到,唐军动作如此之快。”
青鸾的目光则落在“书生”的请示上,她指尖轻点那句“觅良机以谋利”,微微蹙眉:“高句丽如今是唐军与内乱势力的角斗场,凶险异常。我墨羽力量主要在于情报与商业网络,若直接卷入军事冲突,恐得不偿失,暴露自身。”
东方墨静默片刻,目光投向墙壁上那幅囊括了东亚与南洋的巨幅海图。他的视线掠过代表华胥的蓝色区域,越过海洋,最终落在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那片被标注为纷争之地的土黄色区域上。
“李治欲借此战,成就其‘乾封’武功,彻底解决前朝遗患。其势在必行,其力亦足。”他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如水,“我华胥立根未久,重心在于南洋开拓与内部建制,此刻绝非与大唐正面争锋于辽东之时。”
他顿了顿,重新拿起“书生”的密信,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然,乱局之中,亦非全然无利可图。大唐所求者,疆土臣服;而我华胥所需者,非止土地。”
他转向青鸾与李恪,清晰地阐述他的判断:
“其一,高句丽能抗衡中原数十载,其城防设计、山地作战之术,乃至某些独特匠造之法,必有可取之处。此为我华胥可借鉴之‘技’。”
“其二,战火一起,必有能工巧匠、博学之士不愿委身于征服者或亡于战乱。此等人才,乃无价之宝,是我华胥可吸纳之‘才’。”
“其三,近距离观察唐军新式战法、武器配置,亦是难逢之机,此为我所需之‘讯’。”
思路已然明晰。东方墨取过一张特制的薄纸,提笔蘸墨,笔走龙蛇,回复给“书生”的指令简洁而有力:
“辽东墨羽,隐匿为先。于保证安全前提下,可伺机而动。”
这十二个字之下,蕴含着具体的行动纲领:
一、首要准则为隐匿与安全,所有行动不得暴露墨羽组织及与华胥之关联,绝不可与唐军或高句丽任何一方发生正面冲突。
二、重点在于搜集,全力收集高句丽方面的技术资料(尤其是城防、军工相关)、唐军动向及新装备情报。
三、趁乱吸纳,利用商队网络,秘密接触并协助那些有意离开的高句丽工匠、学者及其家眷,设法将他们转移至沿海安全地带,再由海路接回华胥。
四、静观其变,密切关注战局发展,尤其是平壤攻防战的细节,评估双方战力与战术优劣。
指令被迅速加密、封装,通过墨羽的专用信道,发往波涛彼岸的辽东。
数日后,在鸭绿水以南,一些看似普通的高句丽商队或是逃难的人群中,夹杂着一些眼神格外警惕、行动异常谨慎的身影。他们遵循着来自遥远南洋的指令,如同水滴汇入浑浊的河流,悄然无声地融入了这片战火将起的土地,开始在这场巨大的危城弈局中,落下属于华胥的、无声而关键的棋子。他们不追求疆土,只攫取知识与未来,在两大势力的碰撞缝隙间,寻找着壮大自身的微弱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