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2章 宏图新篇(1/1)
议事厅内落针可闻,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东方墨身上,等待着他最终的裁断。他站在窗前的身影,仿佛与窗外那座生机勃勃的墨城,与更远方浩瀚的海洋融为一体。
他缓缓转身,目光平静而深邃,如同无风的海面,却蕴含着决定潮汐的力量。他没有直接回应任何一方的具体论点,而是以一种超越争论的、构建未来的语调,清晰而沉稳地开口:
“潮汐已至,岂能逆流?百川归海,方成其大。”
仅仅两句,便定下了基调。他走回座位,并未坐下,而是双手按在巨大的海图边缘,目光扫过图上那些等待标注的区域。
“李恪所虑,乃治国之实。青鸾所见,乃立国之本。诸位之言,皆出于公心,皆为华胥。”他首先肯定了所有讨论的价值,随即话锋一转,声音陡然提升,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故而,吾意已决——准其归附,立规以纳;助其归化,循序而进!”
“哗——”尽管早有预料,但当这历史性的决策真正从东方墨口中说出时,在座众人心中仍不免掀起波澜。李恪微微吸了口气,眼神变得更为专注;那位持反对意见的将领嘴唇动了动,最终选择肃立聆听;公孙先生、白范黎等人则面露振奋之色。
“然,纳,非是兼收并蓄,泥沙俱下。”东方墨语气转为沉凝,开始勾勒他深思熟虑后的具体蓝图,“需立下规矩,划定路径,使其知所趋避,明其所求。此非征服,乃引领;非吞并,乃融合。”
他伸出一根手指,点在代表新附土地的标记上:
“第一步,谓之‘立基’。”
“由丞相府牵头,联合工建、农工、医疗各部,组建精干之行政与建设先遣队。分赴各新附之地,首要之事,非征税敛赋,而是助其建立基层治理架构,推选贤能,学习华胥基本律法。同时,白范黎,你的人要立刻跟上,勘探土地,兴修水利、道路、简易码头,苏蕙的医疗队需同步建立医所,防治疫病,示以仁政。此阶段,重在展示华胥能带来之实利,稳固其心。”
接着,他伸出第二根手指:
“第二步,谓之‘教化’。”
“公孙先生,此乃文教司重中之重。”他看向白发苍苍的学者,“即刻遴选通晓语言、律法、格物基础之教员,携带教材典籍,前往各地设立蒙学堂。首要推行华胥通用语与文字,传授基础律算、农耕、卫生知识。对其部落旧俗,无害者,可予尊重保留;有悖人伦、阻碍发展如猎头等陋习,必须坚决革除,但需以理服之,以利导之,不可粗暴强压。教化,乃融合之魂。”
最后,他伸出第三根手指,目光特意在那位持反对意见的将领脸上停留一瞬,然后转向代表卡纳克部落的标记:
“第三步,谓之‘融汇’。”
“珊瑚,你的商队要优先开通与新附地的贸易航线,以货殖通有无,以利益固联系。鼓励华胥子民与新附地居民通商、通婚,民间往来,最易融情。”他顿了顿,语气加重,“至于如卡纳克这般彪悍之部,其勇力岂是原罪?关键在于引导。玄影,与兵部协同,可设‘开拓兵团’或‘边境巡防队’,经严格筛选、思想教化后,吸纳其优秀青壮。给予他们新的荣誉、职责与归属,将其勇武之气,化为守护家园、开拓疆土之力。同时,建立选拔机制,令各部落优秀子弟,皆有机会入墨城格物院、行政署学习任职,使其自上而下,皆以华胥为荣,以华胥为家!”
这一套“立基、教化、融汇”的三步策略,系统而周密,既回应了李恪的管理担忧,也契合了公孙先生的教化理想,更将潜在的军事风险转化为了可用的力量。那位原本担忧的将领,眼神中的疑虑也渐渐被思索所取代。
“至于疆域规划,”东方墨的手指在海图上划过,将几片请求归附最迫切的区域圈连起来,“原猎头族卡纳克部落及其周边山地雨林,可设为‘雨林州’。其东那片盛产珍珠的群岛链,设为‘珍珠州’。其余部落,依地理远近、亲疏关系,暂归入此二州或邻近旧州管辖,待根基稳固,再行细划。”
宏图已然铺展,路径清晰可见。这不再是一个是否接纳的问题,而是如何以华胥的方式,将这些奔涌而来的“百川”,有序而有力地,引入自身文明的浩荡洪流之中。东方墨以其超越时代的眼光与魄力,为华胥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波澜壮阔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