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3章 礼争亚献(1/1)
泰山脚下,皇家行营连绵如城,旌旗在深秋的寒风中猎猎作响。圣驾驻跸,本该是稍事休整、静候吉时,然而,一股潜流的争执却在抵达后迅速浮上水面,核心直指封禅大典最为关键的环节——亚献之礼。
行宫正殿内,炭火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几位老臣眉宇间的凝重与寒意。太常卿、礼部尚书等一众负责典仪的重臣,正肃立在御前,气氛紧绷。
“陛下,”太常卿须发微颤,声音却异常坚定,他手持礼典,躬身道,“封禅之礼,乃天子与上天沟通之独尊大典。依古制,惟天子可初献于天,亚献、终献皆由公卿重臣代之,以显对昊天上帝之至敬。皇后殿下母仪天下,于内帷自有其尊,然登坛亚献……亘古未有,恐非礼制所容,亦恐惹天下士林非议啊!”
他身后几位大臣亦随之附和,言辞恳切,引经据典,无外乎强调“男女之别”、“内外之分”,认为皇后参与核心祭典,是僭越礼法,混淆阴阳。
李治高坐于御座之上,身上依旧裹着厚裘,脸色在殿内明亮的灯火下更显苍白。他听着老臣们引述的《礼记》、《周官》,眉头紧锁。这些道理他何尝不知?自幼接受的帝王教育,早已将这套礼制刻入骨髓。他本能地觉得,祖制不可轻废,尤其是在这祭告上天的庄严时刻。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一阵晕眩却适时袭来,让他不得不将身体微微后靠,以手扶额。这病弱的躯体,连支撑他完整表达意志都显得困难。他目光下意识地投向屏风之后,那里,武媚正端坐着,虽未直接参与廷议,但她的存在感,却如无形的蛛网,笼罩着整个大殿。
就在李治犹豫,老臣们以为皇帝将遵循古制之时,一道沉稳而清晰的声音响起,打破了僵局。发言的是中书侍郎、同时也是武媚精心安排参与此次典礼筹备的心腹之一。
“陛下,诸位老臣所言,固然是古礼成规。然,臣以为,时移世易,礼亦当有所损益。”他上前一步,声音不高,却足以让殿内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皇后殿下,非止于后宫之主。自辅佐陛下以来,建言献策,安抚内外,其德其能,天下共睹。此番封禅,四方君长酋使毕至,他们眼中所见,不仅是大唐天子之雄武,亦是大唐国母之雍容与睿智。”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继续道:“若依古礼,亚献由臣工代之,固然合规,却难免让番邦使节觉得我大唐仅以男力示人。而由皇后殿下行亚献之礼,正可彰显我朝‘帝后一体,阴阳调和’的盛世气象,展示陛下与殿下共治天下的和谐与稳固。此乃‘非常之功,行非常之礼’,正契合陛下超越前古之圣德!”
这番言论,巧妙地将“礼法之争”转换为了“政治需要”和“国际形象”的考量。更隐隐指向了武媚在稳定边疆、处理战后事宜中积累的声望,尤其是在番邦使节中,她确实拥有“慈眉善目”、善于怀柔的名声,与李治主要代表的征伐武功形成了互补。
李治疲惫的眼中闪过一丝波动。心腹所言,并非全无道理。他想起武媚处理政务时的干练,想起她与番使周旋时的得体,更想起自己这病体,能否独自支撑完繁缛的全程祭祀,实属未知。若由媚娘亚献,不仅能分担他的压力,更能向天下展示一个团结、强大、毫无瑕疵的皇室形象。
“陛下,”另一位武媚安排的官员适时补充,“且考《周礼》,亦未有明令禁止皇后参与祭祀天地。所谓‘古制’,亦是前人所定。陛下功高盖世,开创前所未有之局面,礼仪制度自当顺应时势,体现陛下与殿下的殊勋。”
守旧老臣们还想反驳,但面对这番结合了现实政治、外交考量甚至对古礼进行重新解读的言论,一时竟有些语塞。他们能坚持古礼,却无法否认皇后如今的实际权能与影响力,更无法承担在万国来朝之际,因礼仪之争导致大典出现瑕疵,甚至影响帝国形象的责任。
李治沉默了良久,殿内只闻炭火的轻爆声和他略显粗重的呼吸。他最终抬起沉重的眼皮,目光扫过众臣,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虚弱与妥协:“诸卿之意,朕已明了。皇后……贤明辅政,功在社稷。此番封禅,为彰其德,亚献之礼……便由皇后行之。礼部、太常寺,即刻依此调整仪注,不得有误。”
话语落下,几位老臣面色灰败,却也只能躬身领命。屏风之后,武媚的嘴角,勾起一丝极淡、却无比清晰的弧度。她赢了。不是在朝堂上直接的咆哮争执,而是在这看似合乎情理的“大势”分析中,在李治的病弱与依赖中,她兵不血刃地,将女性的身影,推向了那座自古以来只属于男性的祭天之坛。
礼争亚献,落下的不仅是新的仪注,更是权力天平上一块沉重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