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5章 疾影潜伏(1/1)
时日悄然滑入初夏,东宫内的药香非但没有散去,反而因药方的几番更迭,添了几分驳杂深沉的气味。李弘的咳声,并未如众人期盼的那样随风而逝,反倒像是扎根于沃土的藤蔓,虽不猛烈,却顽强地缠绕不去。
他依旧遵循医嘱,静养为主,课业大减。太傅们前来讲学,也多以轻松的史话、诗文赏析为主,刻意避开那些需要殚精竭虑的经义辩难。李弘表面上配合,神情温顺,但在无人在侧时,眉宇间常会掠过一丝与他年龄不符的沉郁。他并非畏惧病痛,而是忧心自己身为储君,却因这区区咳疾耽误了进学,辜负了父皇母后的期望,也引得朝野不安。
汤药一碗接一碗地送入寝殿,从最初的疏风散寒,到后来的润肺化痰,乃至加入了黄芪、党参等扶正固本之药。太医们的诊断始终围绕着“风邪未清,肺气失宣,兼有少许虚象”打转,脉案上的言辞一次比一次谨慎,药方也一次比一次显得斟酌,甚至开始参考一些前朝治疗疑难咳疾的孤本方剂。
然而,那咳嗽却像是有了自己的生命。它不再局限于清晨夜晚,有时在午后小憩后,有时在他凝神阅读片刻后,便会毫无征兆地袭来。咳声不算惊天动地,却带着一种令人心烦意乱的黏着感,仿佛总有那么一丝湿气盘踞在他的肺腑深处,无法彻底祛除。更令人隐隐不安的是,他偶尔会感到一阵莫名的、骨头缝里透出来的疲乏,以及午后掌心那异于常人的、低低的温热。
“殿下今日感觉如何?”轮值的太医小心询问,目光细致地扫过李弘略显苍白的面色。
“尚可,只是……仍有些许咳嗽,午后略觉身热,易感疲乏。”李弘如实相告,声音因久咳而带着些许沙哑。
太医一边诊脉,一边沉吟。脉象依旧浮而略数,但沉取时,似乎能感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弱象。这并非重症的脉象,却像溪流下的暗沙,预示着水流的深处或许并不如表面那般平稳。
“殿下乃金贵之体,恢复自然需些时日。臣再调整下方子,加重滋阴清热的力道,或许能缓解午后烦热之感。”太医斟酌着言辞,不敢将内心那丝隐约的不确定表露分毫。
消息传到蓬莱殿,武媚抚着隆起的腹部,听完心腹女官的回报,沉默了片刻。
“太医署还是那般说法?”她问,语气平静。
“是,娘娘。方子已换了数次,太医们皆言症候不重,只是风邪缠绵,兼之殿下或许体质敏感,故而迁延不愈。”
武媚点了点头,未再多言。她信任太医署的医术,也相信目前情况仍在可控范围。但身处权力巅峰多年养成的直觉,让她对任何“异常”和“拖延”都保持着天然的警惕。弘儿的病,拖得有些久了。这不再仅仅是健康问题,更逐渐演变成一个需要密切关注的政治信号。
而在皇帝李治的寝宫,忧虑如同不断滋生的苔藓,悄然蔓延。每一次听闻太子病情未有根本好转,他心头的阴影便加深一层。他自身被风疾折磨的经验告诉他,病之初起,最忌拖延。他开始更加频繁地召见太医令,询问细节,甚至亲自翻阅医书,试图找到解决之道,那焦虑之情,几乎溢于言表。
东宫之内,侍奉的宫人愈发小心翼翼,连行走都踮着脚尖,生怕惊扰了太子,也怕那不知何时会响起的咳嗽声,再次打破宫殿的宁静。那断续的咳声,如同一个看不见的幽灵,潜伏在丽正殿的梁柱间,徘徊不去。它不再仅仅是身体的不适,更化作一片淡淡的、却持续存在的阴翳,笼罩在年轻太子的头顶,也投映在诸多关注此事的人们心中,预示着这个夏天,或许并不会太过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