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竞争出现(2/2)
内心的冲击与分析:
那一刻,苏晚晴感觉像是被人当面泼了一盆冷水。刚刚积累起来的一点信心和热度,瞬间被浇灭了大半。她终于切身体会到了什么是“市场竞争”,感受到了那种被后来者以更低成本、更强势姿态挤压生存空间的窒息感。
她的大脑飞速运转,分析着对手的优势:
1.价格杀手锏:绝对的低价,对价格敏感的学生客群吸引力巨大。
2.视觉与听觉冲击:更亮的灯光,更响的音乐,更容易在嘈杂的夜市中脱颖而出。
3.看似充足的资本:能一下子把价格压得这么低,要么是他的进货渠道更便宜(可能性不大,批发市场很透明),要么就是他愿意在初期牺牲利润甚至亏本,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而她的优势呢?
口碑和信任?在几块钱的差价面前,这份由一根数据线、几次细心贴膜建立起来的脆弱信任,能经受住多大的考验?她心里没底。
免费贴膜?对方贴膜只收5元,包含了膜的成本和手工费,实际上已经很低,她的“免费”优势被削弱了。
危机感前所未有地强烈起来。
她意识到,夜市这片看似自由的市场,实则遵循着最原始的丛林法则。安逸是短暂的,竞争无处不在。她不能再仅仅满足于有了回头客,不能再仅仅依靠那一点点初步建立的口碑。
价格战,她打不起。她那点微薄的利润空间,无法支撑长期的低价竞争。
那么,她该如何应对?
是跟着降价,压缩自己本就可怜的利润,陷入恶性循环?
还是另辟蹊径,找到属于自己的、无法被简单复制的护城河?
那个晚上,剩下的时间变得格外难熬。看着那边络绎不绝的人流,再看看自己这边骤然冷清下来的摊位,苏晚晴紧紧抿着嘴唇,一种混合着焦虑、不甘和必须快速找到出路的紧迫感,在她清澈的眼底燃烧。
她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她必须尽快想出办法,否则,她这株刚刚萌芽的小苗,很可能就会被这场突如其来的风雨,连根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