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虚饰的假象(1/2)
辽东战火渐息,王朝辅也完成了皇帝交付的使命。
他用数日时间,逐一摸清归附蒙古各部的真实兵力与底细。
这些部落虽历经大明与建奴夹击,又内斗频发,但仍有三四万骑兵集结于长城沿线,宛如一柄悬于大明脖颈的利刃。
更令人警觉的是,据他查访并与留守锦衣卫所报,不少部落竟与大同总兵杨洪暗通款曲,私相交易军械铠甲,往来密切。
王朝辅深知,此等行径触碰了皇帝底线——边将背主求利,正是祸乱之源。
掌握此事后,他再无心久留,立刻启程返京,必须尽快面奏。
他假借皇帝之名,以扩军为由,强行征召蒙古青壮入伍,意图将其带回关内,削弱各部战力。
各部首领自然抵触,失去兵马,等于任人宰割。
他们百般推诿,拒不配合,死守自家子弟不放。
王朝辅不再与他们周旋,转而命属下官吏直接深入各部,四处传布朝廷募兵之令。
诸部首领虽怒火中烧,却不敢发作,此时绝非与大明决裂之时。
一旦失去庇护,察哈尔部林丹汗必会挥师来伐,灭其部族易如反掌。
如今局势逼人,唯有低头臣服。他们唯一安慰是,朝廷尚有粮米钱财可换,不至于颗粒无收。
经反复奔走,耗时数日,终勉强征得两千余名蒙古青壮入列。
失去了那些部落首领的拥护与声援,纵然明廷开出优厚的粮饷条件,多数人依旧冷眼旁观,毫无响应之意。
战马交易一事更是停滞不前,唯有敖汉部牵头,象征性地交付了几百匹,其余各部则全然置之不理。
王朝辅至此方才彻悟,为何“万岁爷”始终心存戒备、步步设防。这些蒙古首领的确如其所言,所谓归顺,不过是一层虚饰的假象。
“这小皇帝表面仁厚,实则步步紧逼,手段狠辣,我们不能再轻信他了。”
待王朝辅离开后,众多部落头领迅速聚首密议。
蒙古人虽不识多少文字,却并非愚钝之人,如此赤裸的防范之举,他们岂会毫无察觉?
其实早在预料之中。他们本就无意真心依附大明,只是因局势危急,走投无路,才借归顺之名,谋取喘息之机。
未曾想到,那少年天子竟真信以为真,大肆赏赐银两与粮食,反倒让他们借此休养生息,重振旗鼓。
如今虽已醒悟,却为时已晚。
“他防又如何?只要我们按兵不动,不举反旗,那小皇帝便无法动手。”
古虎帖木儿语气冰冷,目光如刀。
他对大明朝廷的脾性了如指掌,尤其深知汉人行事讲究名分礼法,只要不撕破脸皮,便可安然无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