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我们不输液,只造血(1/2)
凤凰军工厂,“龙芯”联合实验室下属的一号晶圆厂。
这座按照姜晨提供的最高标准、几乎不计成本打造的、代表龙国半导体制造最高水平的工厂,此刻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寂。
庞大的、耗资巨万的超净厂房内,那条承载了无数希望的0.8微米CMOS生产线,已经停摆了整整三天。
黄色的安全灯在空旷的厂房内无声地闪烁,映照在“磐石”系列光刻机那冰冷的金属外壳上,显得格外刺眼。
胡立新,这位从“磐石”计划一路跟过来的晶圆厂厂长,正隔着厚厚的观察窗,死死地盯着厂房内那台停工的涂胶显影设备。他的眼球上布满了血丝,短短三天,嘴上已经起了一圈燎泡。
“还是不行吗?”他沙哑地问身边的工艺主管。
“不行。”主管的脸色和他的声音一样难看,“我们把国内所有能找到的替代品都试了一遍!沪上、京城、天津……所有化工厂送来的样品,要么纯度不够,要么光敏性错误。一上机,曝光出来的线宽要么粗得像面条,要么就干脆显影失败,整片晶圆直接报废!”
“我们最后的一批从日本进口的‘G线光刻胶’,昨天下午用完了。现在,整条生产线,彻底断粮了。”
胡立新一拳砸在窗框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憋屈和愤怒。
他们有全世界最先进的光刻机之一!他们有自主设计的“龙芯”CPU!他们有“红星”系统这个嗷嗷待哺的超级客户!
可现在,他们这艘万事俱备的“信息航母”,却因为一瓶小小的、如同“胶水”般的化工原料,被活生生地卡死在了港口!
“绞索”,这只鹰酱主导的无形黑手,在经历了“昆仑”号和“海龙”首飞的巨大刺激后,终于不再满足于封锁那些看得见的“大家伙”。它正以一种近乎“变态”的精准,深入到龙国工业体系的每一个毛细血管,试图从最基础、最不起眼的环节,发起致命一击。
“日本通产省上周正式回函,以‘违反(巴统)最终用户协议’为由,吊销了我们香港代理商的全部进口许可。”胡立新的秘书,面色惨白地递上刚收到的传真,“鹰酱商务部同步发文,将‘高分辨率光刻胶’及其所有‘关键中间体’列为最高级别禁运品。”
“他们这是要我们的命!”胡立新一把抓过传真,将其揉成一团,狠狠地砸在地上。
这场风暴,远不止于小小的光刻胶。
西山,总指挥部。
一场由冯振国紧急召开的、关于“绞索”行动应对的碰头会,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姜晨坐在主位,沉默地听着来自各个“战线”的告急报告。
“……宋老那边刚打来电话,‘海龙’战机的首批次量产计划,可能要推迟。”一名来自空军装备部的联络员沉声说道,“鹰酱杜邦公司(DuPot)以‘不可抗力’为由,单方面撕毁了向我们提供‘Vito’系列高性能氟橡胶密封件的合同。”
“我们试了国产的替代品,”他苦笑着摇了摇头,“‘太行’发动机的燃油系统,在加力燃烧室开启、温度飙升到180度时,国产密封圈在连续工作不到50小时后,普遍出现硬化、脆裂,导致燃油泄漏。这个问题不解决,‘海龙’每飞一次,都是在玩命。”
“潘老那边也一样。”海军的代表接过了话头,“‘昆仑’号的繫泊试验中,‘昆仑之心’核反应堆的一回路冷却系统,有几个关键的阀门密封垫片,用的是德国巴斯夫(BASF)的特种耐高温润滑脂。现在,对方也断供了。我们自己的润滑脂,在高温高压下,性能衰减太快,根本达不到核级的安全标准。”
“最要命的,是软件。”来自“红星”团队的李慧兰研究员,推了推眼镜,她的声音里充满了疲惫和愤怒,“我们之前为了加快研发进度,采购了一批鹰酱‘Autodesk’公司和法国‘达索’(Dassault)公司的正版三维CAD/CAE工业设计软件,用于辅助设计和仿真模拟。”
“就在昨天,我们收到了对方的法务函。他们宣布,将遵从‘绞索’协议,从下个月起,停止对龙国地区所有用户的技术支持和版本更新服务。这意味着,我们现有的软件,将停留在老旧版本,无法升级,一旦出现漏洞也无法修复。更可怕的是,我们无法再购买新的授权!我们每增加一台电脑,都是在‘非法’使用!”
“我们正在研发的‘鲁班’二号、三号机床,所有的设计模型和仿真数据,都跑在这些软件上。一旦停摆,后续研发将寸步难行!”
光刻胶、电子特气、氟橡胶密封圈、高温润滑脂、工业设计软件……
一个个听起来毫不起眼、在庞大的军工体系中如同“螺丝钉”般的细枝末节,在这一刻,却集体“生锈”,变成了卡住整台战争机器运转的、致命的“沙砾”。
“绞索”,已经收紧。
它不再满足于在远处威胁,而是已经勒住了龙国工业的咽喉,开始让这头刚刚抬头的巨龙,感受到了窒息。
“好,很好。”
一直沉默的姜晨,缓缓地开口了。
他的脸上,没有愤怒,没有焦虑,只有一种近乎于冰点的、令人不寒而栗的平静。
“他们终于图穷匕见了。”他环视四周,“他们以为,掐断了这些‘输液管’,我们这头巨龙,就会因为失血而倒下。”
“他们以为,靠着几十年的技术壁垒,就能永远把我们踩在脚下,让我们只能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捡一些残羹冷炙。”
“他们忘了,这头巨龙,最擅长的,不是依赖‘输液’,而是‘造血’!”
姜晨站起身,走到巨大的白板前。
“冯老,”他看向冯振国,“我需要您协调三件事。我不管您用什么方法,调动什么资源,这三个‘钉子户’,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给我拔掉!”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重重地写下了第一个名字。
“‘鲁班’团队,李慧兰研究员!”
“到!”李慧兰下意识地站了起来。
“你们之前做的国产CAD内核,很好。但是,太慢了。”姜晨的语气充满了威严,“我给你们团队,补充三个月前刚从MIT(麻省理工)回国的图形学天才,王浩博士。同时,我再给你们一份关于‘参数化建模’和‘B-rep实体造型内核’的最新数学模型。”
姜晨从公文包里,取出了一份厚厚的、全是英文和数学公式的“参考资料”,递给了她。
“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我不管你们多少天不睡觉。一个月!我只要一个月!”姜晨伸出一根手指,“一个月后,我要看到一套我们自己的、虽然功能简陋,但内核绝对稳定、算法完全自主可控的、真正能用的工业三D设计软件!它不需要有花哨的界面,但它必须能稳定地打开、编辑、保存我们所有的设计图纸!能不能做到?!”
李慧兰看着手中那份如同“天书”般、却又直指核心的算法模型,她知道,这是姜晨又一次的“点穴”。他给出的,正是他们团队卡了几个月都无法突破的、关于“几何约束求解”的核心难题!
她的血液,瞬间沸腾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