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算产的科学(1/2)
“王总工,您看,”小刘指着屏幕右下角,一片“#”号特别密集的区域,“这是‘星河’根据卫星数据分析出的高水汽含量区域。它的坐标在东经xxx,北纬xx,目前强度正在快速增加。根据模型推算,它在72小时内,有85%的概率会发展成一个强热带气旋。”
王总工愣住了。他立刻走到自己的巨幅太平洋海图前,拿起铅笔和圆规。根据他从零星的远洋货轮和海岛观测站得到的、延迟了至少十几个小时的数据,那个区域目前应该还是一片风平浪静。
提前72小时?准确率85%?这已经不是“预报”了,这近乎于“预言”!
他将信将疑,但还是让下属密切关注那个海域。
三天后,当一个代号为“海燕”的强台风,几乎完全按照“星河”预测的路径和时间生成时,王总工呆呆地站在那个“数据终端”前,久久无语。他抚摸着那个冰冷的铁盒子,仿佛在抚摸一件神物。他意识到,他看了一辈子的云,画了一辈子的图,他所依赖的那些经验和工具,在这台机器面前,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
从那天起,气象局开始利用“星河”传来的数据,结合传统方法,首次发布了准确率超过80%的“中期天气预报”。这在过去,是根本无法想象的成就。
【农业部的“天算”】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农业部。
农业部的张处长,每年最头疼的事情,就是估算全国的粮食产量。这个数字,事关国计民生,是国家制定一切经济计划的基石。然而,传统的估算方法,是层层上报。从村到乡,从乡到县,从县到省……每一层,都可能因为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出现偏差。等数据汇总到京城时,往往已经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张处长把这个过程,苦涩地称为“估产的艺术”。
当“数据终端”被安装进他的办公室时,他同样充满了怀疑。一台机器,远在天边,就能知道地里长了多少庄稼?
林舟的团队为农业部开发了一套专门的分析模型。利用“洞察之眼”的红外和多光谱扫描功能,可以分析地表植被的叶绿素含量和生长密度。健康的、长势良好的作物,会反射出独特的“光谱信号”。
终端的操作员输入了指令:ANALYZE:cRop_hEALthINdEx:hENAN_pLAIN。
这一次,屏幕上没有出现图形,而是输出了一张巨大的表格。表格以“县”为单位,后面跟着几个数字:[耕地面积估算]、[作物类型识别(小麦\/玉米)]、[平均生长指数(1-10)]。
张处长一眼就看到了他老家所在的那个县。数据显示,该县的“平均生长指数”只有4.7,远低于平原地区的平均值7.5。终端给出的备注是:“疑似干旱或病虫害影响”。
张处长的心猛地一沉。他立刻拿起保密电话,打给了省里的老同学,让他派人去那个县的几个村子实地看一看,不许提前通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