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朕的江山,画风不对 > 第172章 社会结构的潜移默化

第172章 社会结构的潜移默化(2/2)

目录

底层则依然是庞大的农业人口和城市贫民,但其中也出现了分化。那些有机会进入职业技术学堂、成为熟练技术工人的,生活得到显着改善,形成了一个“灵工技术工人”阶层,成为了新的市民阶层主体。

而缺乏机会、依然从事传统劳作的农民和苦力,则相对被边缘化,贫富差距在新的形态下有所显现。

这些变化,自然也反映到了朝堂之上。一些通过科举正途上来的官员,对那些因“技术贡献”被破格提拔的同僚,内心难免有些轻视,认为其“出身不正”;而新晋的技术官僚则自信于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传统官僚体系的低效和迂腐颇有微词。

双方的摩擦在具体政务处理中时有发生。

周玄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明白,这是社会转型期必然伴随的阵痛。

他既需要利用这股新生的力量来推动改革,又需要平衡传统势力的情绪,维持社会稳定。

在一次内阁会议上,他特意强调:“科举取士,选拔的是治国理政之才,此乃国本,不可动摇。

然,灵工技术,乃强国富民之器,亦不可或缺。

今后,朝廷用人当不拘一格,既有经世致用的文臣,也要有精通格物的干吏。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他同时暗示,未来的官员考核和晋升标准,可能会适当增加对实务能力,包括对新科技、新经济理解程度的考量。

这既是对传统士大夫的鞭策,也是对“灵工新贵”的一种安抚和引导。

退朝后,周玄站在宫城的高处,俯瞰着这座正在急速变化的京城。

远处,灵工学院的新校舍工地上传来号子声;更远处,工业区高耸的烟烟隐约可见。

他深知,他亲手推动的这场变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革新,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旧的秩序正在松动,新的阶层正在崛起,利益格局正在重组。管理这样一个动态的、多元的社会,远比管理一个静态的、等级森严的传统帝国要复杂得多。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他轻声自语,

“新的生产力,自然会孕育出新的社会关系。朕要做的,不是阻挡这股洪流,而是修好渠道,引导它灌溉出更繁荣的文明之花。阵痛难免,但未来可期。”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