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讲话里的“潜台词”(1/2)
第二天上午九点,青干班的开班典礼,在市委党校的大礼堂内准时举行。
能容纳五百人的礼堂座无虚席,气氛庄重而肃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令人心跳加速的威严。
所有学员都换上了正装,按照各自的单位和级别,被安排在固定的座位上。
陈铭的位置在中间靠前,一个不算起眼,却也不容忽视的位置。
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主席台。
红色的幕布上方,悬挂着“江州市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开班典礼”的巨大横幅,
当一众市领导鱼贯入场时,台下响起了一阵克制的、整齐划一的掌声。
陈铭的目光,精准地落在了走在最中间的那位领导身上。
那是一位面容清瘦,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边眼镜的中年男人。
他走起路来不疾不徐,脸上带着一种学者般的温和,但眼神深处,却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锐利。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钱正华。
他的出现,让台下许多学员的呼吸都下意识地放轻了,腰杆也挺得更直了。
这无疑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由市委组织部的“一把手”亲自出席并主持开班典礼,这次青干班的规格之高,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陈铭的目光在钱正华身上停留了片刻,便转向了第一排。
高远和他的那个小圈子,赫然坐在最显眼的位置。
他们个个西装革履,意气风发,脸上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仿佛这里不是严肃的会场,而是属于他们的主场。
高远甚至还状似不经意地,对着主席台上的某位领导,露出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笑容。
典礼按部就班地进行。
在党校常务副校长致了枯燥而冗长的欢迎词后,主持人用一种格外郑重的语气宣布道:“同志,为我们作重要讲话!”
雷鸣般的掌声再次响起。
钱正华走到讲台中央,扶了扶眼镜,目光缓缓扫过台下每一张年轻而充满期待的面孔。
他的讲话开始了。
开篇是典型的官样文章,充满了宏大而正确的词汇。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全市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的开班典礼,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对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
“大家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市委的战略意图,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要加强理论学习,用最新的思想武装头脑,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要勇于担当作为,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真本领……”
台下的大部分学员,都立刻进入了“会议模式”。
他们纷纷低下头,拿出崭新的笔记本,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关键词。
但如果仔细看,便会发现他们的表情大多是麻木的,机械的,仿佛记笔记这个动作本身,比讲话的内容更加重要。
坐在第一排的高远,则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他虽然也拿着笔,但笔记本上却一个字都没写。
他的目光一直游离在主席台上,似乎在计算着部长与哪位区长有眼神交流,又在思考着典礼结束后,自己用什么样的方式上前去握手,才能显得最自然,最有分量。
对于他而言,这篇讲话本身,毫无价值。
有价值的,是讲话的人。
然而,在会场的另一端,陈铭的状态,却与所有人截然不同。
他没有记笔记。
甚至,他缓缓地闭上了眼睛,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像是在闭目养神。
这个动作在周围一片“沙沙”的记录声中,显得格外突兀,引来了身旁几道诧异的目光。
但陈铭毫不在意。
他的大脑,此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运转着。
钱部长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停顿的节奏,都像一股股数据流,涌入他的脑海,与他那庞大的、来自前世的记忆数据库,进行着高速的碰撞与比对。
这不是具体事件的记忆重现。
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对宏观格局的印证与解码。
在旁人听来空洞无物的套话里,陈铭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几个极不寻常的“信号弹”。
钱部长在讲话中,一反常态地,反复提到了两个词:“打破常规”与“不拘一格”。
“……我们这次选拔干部,就是要打破常规,不能再搞论资排辈那一套,能力强的,业绩突出的,就要大胆地用,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话说得很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