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从民国种田开始科技兴国 > 第456章 旧时代的贵族与新世界的画卷

第456章 旧时代的贵族与新世界的画卷(1/2)

目录

十月初的大同,秋高气爽。

当来自绥远、蒙古的各路王公贵族及其家眷车队,带着忐忑、屈辱、好奇与戒备的复杂心情,缓缓靠近这座山西北部的核心城池。

在大同城外,经过一片巨大的、被整齐划分为无数方块的土地。

时值秋收尾声,但仍能看到不少人在田间忙碌,收割着最后一茬作物。

让这些草原贵族惊讶的是,这里的作物长势惊人的一致,秸秆粗壮,穗头饱满,远远望去,金黄一片,几乎没有杂草。

“这是什么庄稼?长得如此齐整?”额璘臣贝子再次发问,作为与农业息息相关的领主,他对土地和作物有着本能的关注。

军官答道:“这是农技站推广的沁州黄二号小米。

用的是省农科院培育的良种,配合新的堆肥法和水利灌溉。”

他指了指田地边缘明显是新挖掘的、衬砌了砖石的沟渠,“那边是配套的灌溉渠,连接着新修的水库和深井,旱时能浇水,涝时能排水。”

良种、水利、农技站!

阿穆尔灵圭亲王目光深邃。

他注意到田埂上还有一些人拿着本子和奇怪的器具在测量记录什么。

这种对土地的精细管理和对增产的执着追求,是他从未在任何一个传统统治者的领地上见过的。

这背后代表的,是远超他们想象的粮食生产能力。

车队缓慢的驶入大同城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宽阔得令人咋舌的街道。

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平整如砥,足以容纳数辆马车并排驰骋,与草原上颠簸狭窄的土路、或是归化城里那些拥挤的街巷形成了鲜明对比。

街道两旁,不再是杂乱无章的土坯房或低矮店铺,而是一排排崭新的、样式统一的二层砖石小楼。

楼体方正,窗户宽大,虽谈不上华丽,却透着一股整齐、干净、利落的劲儿。

更让他们惊奇的是,街道上看不到随处可见的垃圾与牲畜粪便,甚至连尘土都很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洁净的气息。

“这……这路是怎么修的?如此平整宽阔!”

额璘臣贝子忍不住掀开车帘,低声对并骑而行的阿穆尔灵圭亲王感叹,他商人的本能让他瞬间意识到这种道路对商贸的意义。

阿穆尔灵圭亲王没有立刻回答,他锐利的目光扫过街道两旁行走的人群。

他看到的是一张张虽然带着劳作痕迹,却透着红润与生气的面孔。

人们的衣着不算华贵,但大多干净、完整,很少看到破烂不堪的衣衫。

尤其让他心惊的是,许多人的眼神中,不再是以往常见的卑微与麻木,而是带着一种他难以确切形容的精神头,行走间步履匆匆,仿佛都有明确的目标。

“你看那些人,”阿穆尔灵圭声音低沉,“不像挨饿的样子。”

车队在身着新式军服、纪律严明的晋军士兵引导下,前往下榻的招待所。

沿途,他们看到了更多颠覆认知的景象。

在一片开阔的场地上,数以千计的人正在排队,队伍前方搭着棚子,有穿着白色罩衣的人在进行着什么。

空气中隐隐飘来一丝若有若无的、类似草药却又不同的气味。

“那是在做什么?”齐克图札萨克皱着眉,他讨厌这种密集而有秩序的人群,这让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负责引导的一名年轻晋军军官,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解释道:“那是省府卫生司在进行秋季防疫接种,预防天花和霍乱。所有在大同居住、工作的人,包括刚来的流民,都必须接种。去年冬天,大同及周边几乎没有爆发大型瘟疫。”

“接种?”一位王公夫人好奇地问,“是种痘吗?”

“是,但不完全是。”

军官努力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是林百草先生和玄明院长根据古籍,结合西洋医术改良的牛痘法和新式疫苗,更安全,效果更好。”

他指了指远处几栋明显是新建的、墙体雪白的建筑,“那边就是新建的大同第一平民医院和卫生学校,除了看病,还培养郎中……哦,现在叫医生和护士。”

防疫?

医院?

卫生学校?

这些词汇对大多数王公来说陌生而新奇。

他们统治部民数十年,深知瘟疫是比刀兵更可怕的收割者,而山西人,似乎在用一种系统的方式对抗它。

这不禁止他们想起部落里每逢灾年病疫,只能求助喇嘛祈福,然后成片倒下的凄惨景象。

终于,车队抵达了招待所。

那是一片新建的、同样整洁的院落群。

让带着大量仆从、准备忍受粗陋环境的王公家眷们意外的是,这里的房间虽然陈设简单,却异常干净,床上铺着洁白的、带着阳光味道的床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