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橡胶之韧与蒸汽巨兽(1/2)
林砚下到一楼,走向位于大楼后侧一个拥有高大卷帘门和铁轨延伸入内的宽阔区域。
这里是重型车辆试验场兼卡车研制车间。
刚踏入其中,一台庞然大物便占据了视野的中心。
它车头中部那个体积硕大、包裹着隔热材料的立式蒸汽锅炉,以及与之相连的复杂管道和压力容器。
这正是那几名从英国归来的中国留学生领头,正在全力仿制并尝试改良的英国桑蒂尔(Setiel)SD型蒸汽卡车(235章)。
此刻,这台钢铁巨兽并未静止,锅炉正保持着压力,低沉有力的蒸汽脉冲声规律地响彻车间,白色的蒸汽不时从安全阀或接头处丝丝泄漏而出。
两名工程师正站在一个高高的平台上,用长柄扳手拧紧锅炉上的某个巨大阀门,动作小心翼翼却又充满力量感。
一个看起来二十出头、脸上沾着油污却目光炯炯的年轻人,他是团队的负责人,名叫方瀚辰,看到林砚,立刻从车底滑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一个巨大的活动扳手。
“林先生!”他声音洪亮,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几乎要压过蒸汽机的噪音,“您来得正好!我们刚完成了连续八小时满载十二吨路试!锅炉压力稳定,传动系统经受住了考验!”
林砚走近这台散发着热量的巨兽。
它的轮毂是坚固的实心钢制,轮胎是厚重的实心橡胶,底盘大梁粗壮得惊人,一切都为承载重物而设计。
“仿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林砚问道,手指划过冰冷的钢制护栏。
“主要是材料和生产工艺!”
方瀚辰语速很快,显然对这些问题深思熟虑,“英国人的锅炉钢板韧性极好,承压能力强。我们最初用晋城自产的钢,焊接处和铆接处在反复加热加压后容易出现细微裂纹和渗漏。后来是枯树林基地特供了一批添加了钒元素的合金钢板,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指了指那复杂的传动机构:
“还有这个曲轴和连杆,承受的扭力极大,对锻造和热处理要求非常高。机械厂那边失败了好几次,才勉强达标,但寿命估计只有原装货的七成。我们正在记录数据,寻找更优的热处理工艺。”
“可靠性如何?能投入实用了吗?”林砚问到了最关键的问题。
方瀚辰稍微收敛了兴奋,变得务实起来:
“短途、重载、固定路线运输,已经完全没问题!它的优势太明显了:力气巨大,起步扭矩远超汽油车,不挑燃料,劣质煤甚至木柴都能烧,维护相对简单,我们的机修工都能理解蒸汽机。”
但他话锋一转:“缺点也很突出。升火预热需要至少二十分钟,远不如汽油车方便。锅炉需要频繁加水,虽然我们加装了冷凝回收装置,但续航里程依然受限。自重太大,接近五吨半,有效载荷比会低一些。而且,对水路和气路的密封性要求极高,一个小泄漏就能让它趴窝。”
“所以,”方瀚辰总结道,“它最适合矿山、港口、大型工地内部的固定线路重物转运,或者像我们工业区内部到火车站的短途接驳。取代长距离的马车队暂时还做不到,但它能解决最后几公里最沉重的负担!”
林砚点了点头,对这个判断表示认可。
任何一种技术都有其适用的场景。“成本呢?估算过吗?”
“如果实现小批量生产,每台车的制造成本大约能控制在四千五百到五千银元。虽然比马车贵几十倍,但它的运力和速度优势巨大。更重要的是,”方瀚辰压低了声音,“它所有的技术我们都吃透了,锅炉、汽机、传动系统全是自家造的,完全不怕被卡脖子!而且,掌握了它,为我们以后研制更先进的蒸汽机车,打下了最好的基础!”
林砚看着眼前这台粗犷而有力的蒸汽卡车,看着这群年轻工程师眼中燃烧的斗志。
它或许不是最先进的,但它是此刻最适合、也最能依靠自身工业基础制造出来的重载力量。
“做得好。”林砚肯定道,“继续测试,积累足够的路试和数据。同时,着手设计优化方案,重点解决升火速度、续航里程和密封可靠性问题。第一批先生产十台,投入工业区内部和到太原火车站的运输线进行实际运营考核。”
“是!林先生!”方瀚辰和其他几位参与项目的工程师齐声应道。
离开重型车辆试验场,林砚折向工业区东南角一处相对较新、但安保级别丝毫不低的厂区。
空气里的味道再次发生了变化,一种略带甜腻又混合着硫磺和某种特殊植物汁液气味的、难以言喻的气息弥漫开来。
这里就是领航者橡胶制品公司。
它最初只是自行车厂下属的一个车间,专门生产实心橡胶轮胎和简单的密封垫圈。
但随着林砚对橡胶这种战略材料重视程度的与日俱增,尤其是在前年决心为母亲苏婉贞打造那辆超越时代的青云豪华马车,并亲自牵头其舒适性核心——充气轮胎的研发后,这个车间便被迅速剥离并独立出来,升级为工厂,可见其在林砚未来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