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动力之源,无线通信(2/2)
林砚并不意外。
“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林砚平静地说,“磨损问题,让材料实验室配合你们,试验不同的活塞环材料和缸套镀层工艺。化油器精度,交给精密机械加工车间攻关,必须实现关键部件的标准化生产。火花塞,让特种陶瓷和玻璃研究所介入。”
他看了一眼那台咆哮的小机器:“当前目标不是追求极限性能,而是实现两百小时无故障运行的基准可靠性。所有测试数据,包括失败的数据,都必须详细记录,那是比黄金更宝贵的财富。”
“是!林先生!”卡尔和其他几位中外技术人员齐声应道,眼神中充满了挑战难题的兴奋。
林砚在试验中心又停留了片刻,看了看其他几个小型研究项目,比如基于蒸汽轮机技术的小型高速离心泵、以及尝试用燃油机驱动的便携式发电机原型机。
离开充满金属咆哮与燃油气息的动力试验区,林砚并未下楼,而是沿着走廊走向这栋大楼的另一翼。
这里的氛围陡然一变,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味道:高温加热的玻璃和金属、某种特殊的绝缘材料受热后散发出的淡淡气味,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臭氧味——那是高压放电和电子活跃的痕迹。
这里是领航者无线电研究实验室。
推门而入,听不到巨大的机械轰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高频的、细微的嗡嗡声和嘶嘶白噪音,间或夹杂着清脆的、节奏变幻的滴答声,如同某种数字化的虫鸣。
实验室里显得有些杂乱,长条实验桌上摆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装置:缠绕着密密麻麻铜线的线圈、巨大的玻璃真空管、粗笨的铅酸蓄电池、形状各异的天线模型、以及无数连接着的、裸露着的导线。
几位研究人员,同样以中外留学生为主力,正聚精会神地操作着一些设备。
有人在一台覆盖着无数旋钮和刻度盘的木质机箱前,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耳机紧贴耳朵,捕捉着微弱的信号;有人正在焊接一个复杂的电路,电烙铁接触的瞬间发出轻微的“滋啦”声和一小股松香烟;还有人正对着一块写满复杂数学公式的黑板苦苦思索。
实验室负责人,一位看起来十分年轻却头发凌乱、眼神专注的美国麻省理工归侨工程师埃文·李(EvaLi),看到林砚进来,立刻放下手中的万用表迎了上来。
“林先生!”他的语气带着研究人员特有的兴奋,“您来得正好!我们刚收到一组清晰的信号!”
他引着林砚走到一台正在工作的接收机前,递过一个耳机。
林砚戴上,在一片嘈杂的背景噪音中,清晰地听到了一组重复的、规律性极强的摩尔斯电码。
“这是……?”林砚看向埃文。
“晋城基地!距离超过一百八十公里!”
埃文难掩激动,“我们使用了新改进的三极管,接收灵敏度提高了至少五倍!发射机功率也提升到了三百瓦,采用了新的调谐电路和天线设计,信号稳定性和传输距离都有了质的飞跃!”
林砚仔细听着那来自远方的电波,虽然只是简单的测试码,但其代表的意义非同寻常。
这意味着,跨越百公里的实时、可靠通信已经成为现实。
“小型化进展如何?”林砚放下耳机问道。
军用无线电,便携性至关重要。
埃文走到另一张工作台前,上面放着一台体积明显小得多,大约只有一个手提箱大小的木质机箱,但上面依旧连接着外部的电池组和一根折叠起来的天线。
“这是最新的营连级野战电台原型,采用我们自产的小型化电子管和优化电路,重量控制在十五公斤以内,理论通信距离二十至三十公里,基本满足战术需求。就是电池续航还是个大问题,目前只能持续工作两小时。”
“功率和距离的平衡点要继续找,电池问题让化学实验室配合你们攻关。”
林砚指示道,“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和加密通信,是下一步的重点。”
“明白!”埃文立刻点头,“加密模块我们已经在尝试机械转子结构,虽然复杂,但保密性远胜简单的频率变换。另外,我们按照您的建议,已经开始研究调幅(AM)广播技术的民用可能性,如果成功,或许……”他没说下去,但眼神发亮,显然看到了无线广播未来的巨大潜力。
林砚的目光扫过实验室里的一切——那些粗糙的线圈、闪烁的电子管、杂乱的线路、写满公式的黑板。
“很好。”林砚最后说道,语气中带着明确的认可与期望,“继续投入。需要什么资源,直接打报告。我要看到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成功,更要看到它能真正装备到部队,应用到市场。”
“是!林先生!”实验室里的所有研究人员都抬起头,齐声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