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杜仲胶及蒲公英橡胶草(2/2)
他详细列举了需要进口的核心设备清单:高精度冲床、自动车床、热处理生产线、标准化量具检测设备,他甚至粗略画出了流水线布局的草图。
接着,他又写了一封给母亲苏婉贞的信,附上这份计划书,建议立刻启动与洋行相关企业的谈判,不惜重金引进设备和聘请退休技师,同时在国内招募心灵手巧的学徒工,进行系统培训。
写完三封信,用了不到一个时辰。他叫来办事处负责人,吩咐用不同的渠道和保密等级,立刻将信发送出去。
做完这一切,他才轻轻呼出一口气。
通过内部资源的精准调配和分级利用,问题得到了更有效率的解决。
这让他对自家产业体系的现状和潜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更加坚定了必须尽快补齐短板、建立专业分工体系的决心。
下午回到学堂,顾云菲果然又凑过来问东问西,好奇那封急信的内容。
林砚只是笑了笑,晃了晃手中一本厚厚的机械原理英文原版书,道:“没什么,就是些书上的问题,需要查证一下。”
顾云菲对那密密麻麻的洋文和复杂图纸立刻失去了兴趣,嘟囔了一句“真没劲”,又跑开去找别的乐子了。
课堂上的时光依旧平淡,但林砚的心思却早已飞远。
精密加工的问题可以通过内部调配资源暂时解决,但另一个更基础的问题浮上心头——橡胶轮胎。
自行车的灵魂之一就在于那两只充气的橡胶轮胎,没有它,舒适性和速度都将大打折扣。
但这个时代,天然橡胶的生产和供应几乎完全被南洋的英国、荷兰等殖民庄园垄断,价格昂贵且渠道极不稳定。
依赖进口,等于将命脉交于他人之手。
“必须找到替代品,或者在国内开辟橡胶来源?”林砚的手指无意识地在书本上敲击着,眉头微蹙。
大规模种植橡胶树在气候适宜的海南岛或许可行,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且投入周期太长。
忽然,他脑海中如同划过一道闪电,猛地想起前世偶然看过的一篇关于战略物资替代研究的材料。
里面详细记录了两种重要的橡胶替代植物:蒲公英橡胶草和杜仲!
“蒲公英橡胶草根系富含乳胶,其橡胶成分与三叶橡胶树类似,耐寒耐旱,适合北方种植,野生的蒲公英橡胶草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麓、甘肃河西走廊一带。”
“杜仲的树皮、树叶、果实的胶丝都富含杜仲胶!虽然弹性略逊于天然橡胶,但绝缘性、耐水性极佳,改性后用途广泛。关键是,杜仲本就是一味名贵中药材,在山西、在长治的山地里就有大量野生和人工种植!”
想到这里,林砚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种田?资源勘探?这不是他最擅长的领域吗?!
他再也坐不住了。
下午散学的钟声刚一敲响,他几乎是第一个收拾好书包冲出教室的,引得顾云菲在后面大喊:“林砚!你跑那么快干嘛!等等我们呀!”
林砚只来得及回头挥了挥手:“家里有急事!明天再说!”话音未落,人已经跑出了学堂大门。
回到书房,他立刻扑到那张巨大的山西地图前,手指迅速点向长治周边区域,棋盘的磁场无声无息地发动。
在他的感知中,以长治为中心,大片土地的数据开始汇聚。
他的意识仿佛融入大地,穿透土壤,感知着其上生长的植被。
关于杜仲的信息——树龄、分布密度、生长状态、乃至其体内那独特的胶丝含量,都开始化为清晰的数据流,汇入他的脑海。
“果然,长治、黎城、平顺交界的太行山区,野生杜仲资源丰富,且品质上佳!不少药农也在零星种植,”林砚心中大喜,“以此为基地,在荒山上大规模推广种植,完全可行!”
但杜仲胶的性能毕竟与天然橡胶有差异,最好能两者互补。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西方。
他闭上眼,集中精神,与远处巡弋的京哥联系。
遥远的天空中,正在云端翱翔的京哥忽然收到了一股清晰的意念波动,它锐利的鹰眸中闪过一丝拟人化的了然。
它发出一声高亢的唳鸣,巨大的翅膀一振,调整方向,犹如一支金色的利箭,朝着西北方向——甘肃、新疆的天山山脉地带——疾驰而去。
而林砚的脑海中,开始同步浮现出京哥视野下的壮丽景象:苍茫的大地、蜿蜒的河流、连绵的雪山,以及,在京哥低空掠过某些特定干旱河谷或山前坡地时,棋盘异能开始对下方的植被进行快速扫描和识别。
他在寻找那种开着黄色花朵、根系发达的特殊蒲公英——橡胶草。
这是一个浩大而精细的工程,但对于拥有空中侦察优势和数据化异能的林砚来说,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深吸一口气,铺开纸笔,开始撰写一份新的计划书。
标题:《关于开发利用杜仲胶及蒲公英橡胶草资源,构建公司自主橡胶产业体系的计划书》。
他详细阐述了两种植物的特性、分布、提取工艺设想以及巨大的战略价值。
他决定立即在长治地区设立杜仲胶综合开发实验园,同时派遣人员前往大同,建立蒲公英橡胶草种植基地,为后续引种迭代做准备。
写完计划书,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原本只是为解决自行车轮胎的原材料问题,却意外地推开了一扇通往更宏大战略布局的大门。
一旦成功,不仅自行车产业再无后顾之忧,未来许多工业领域,乃至国防,都将受益无穷。
种田救国,这条路的广阔前景,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展现在他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