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杜仲胶及蒲公英橡胶草(1/2)
汽车驶回学堂巷口时,上午的课程已将将结束。
林砚婉拒了副官要将车直接开到门口的提议,在巷口就下了车,独自一人慢悠悠地踱回学堂。他不想再引起一番不必要的围观。
散学的钟声恰在此时敲响,孩子们如同开闸的潮水般涌出大门。
顾云菲眼尖,一眼就看到了逆着人流走回来的林砚,立刻拉着姐姐挤了过来。
“林砚!林砚!”她的小脸上写满了好奇和急切,“你去做甚么了?是不是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在她简单的世界里,能被那么大阵仗请走,必定是极其了不得的大事。
顾云嘉虽然没说话,但一双妙目也紧紧盯着林砚,显然同样好奇。
林砚看着眼前两双充满探询的眼睛,笑了笑,语气轻松得像只是出去散了趟步:“没什么,阎伯伯就是叫我去看了看他的修械所,问了点关于机器的事情。”
“修械所?”顾云菲眨巴着眼,“是修理破铜烂铁的地方吗?有什么好看的?”她想象中的“了不得的大事”显然和枯燥的机器相去甚远,顿时有些失望。
顾云嘉却心思更细,她注意到林砚语气里那份超乎寻常的平淡,以及问了点关于机器的事情这句轻描淡写的话背后可能隐藏的分量。
阎督军何等人物,会为了点机器小事兴师动众来学堂抓人?
她心里不信,但见林砚不愿多说,便也乖巧地不再追问,只是轻轻拉了下妹妹的袖子。
“哦……”顾云菲虽然有点失望,但注意力很快又转移了,“那我们的脚踏车呢?图送走了吗?什么时候能做好?”对她来说,显然能骑着玩的新车更重要。
“图纸已经送走了。”林砚肯定地点点头,“我二舅会安排最好的师傅尽快就能做出来。”他故意模糊了尽快的概念,但对于心急的顾云菲来说,有这句话就足够了。
“太好了!”顾云菲立刻又高兴起来,已经开始幻想骑着新车的样子,“我要第一个骑!”
三人一边说着,一边随着人流往外走。
刚走出巷口,准备各自回家用午饭,却见一名穿着领航者公司制服的职员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见到林砚,明显松了一口气,恭敬地递上一个厚厚的、封着火漆的信封。
“砚哥儿,晋城加急送来的,指明要您亲启。”
林砚接过信封,入手沉甸甸的。
火漆上压着的,正是二舅苏承业私人印章的印记。
他心中一动,对顾家姐妹道:“你们先回去,我有些事要处理。”
顾云菲“啊”了一声,显然还想缠着林砚问东问西,却被顾云嘉轻轻拉住。
顾云嘉看了一眼那封透着不寻常气息的信,懂事地点点头:“那我们先回去了,下午学堂见。”
看着顾家姐妹的马车离去,林砚拿着信,并未回家,而是转身走向学堂附近领航者公司设的一处小小的办事处——那里有为他准备的安静房间。
屏退左右,他撕开火漆,抽出了里面的文件。
最上面是一张苏承业亲笔写的便笺,字迹略显潦草,透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砚儿吾甥:图纸收到,惊为天人!已即刻召集所有大匠,全力攻坚!然,甥所要求之滚子链条,精度极高,现有设备力有未逮,恐难速成。特附上目前试验所遇难关之详述及草图,望甥能有以教我!另,所需特种钢材已按单备料,车架等大件可先行打造,唯此链条与变速核心,卡我咽喉矣!盼复!舅,承业,急笔。”
遇到的困难:链片冲压精度不足、销轴强度不够、滚子装配间隙难以控制,每一个问题旁边都有工匠们尝试过的失败方法和困惑的备注。
林砚快速浏览着,眉头微微蹙起。
他低估了这个时代基础工业的薄弱程度。
自行车链条,对于习惯了后世标准化精密生产的人来说看似简单,但其对材料、冲压、热处理、装配的精密度要求,对这个手工作坊尚未完全褪去的时代而言,确实是一道极高的门槛。
“果然,还是得从最基础的开始。”他低声自语,并无太多意外。
他走到书桌前,铺开新的纸张,提笔开始书写。
首先,他给二舅苏承业回信。
信中,他先肯定了枯树林基地老师们傅的手艺和努力,随后笔锋一转,直指核心问题:
“二舅所遇滚子链条之精度难关,甥已详阅。此非老师傅手艺不精,实乃现有通用设备之极限所致,强求不得,不必焦虑。”
接着,他给出了清晰的分工指令:
“然,车不可停。甥意,可将链条、变速器核心小件之精加工图纸及要求,即刻通过内部渠道,转送长治机械厂。”
他特别强调了地点和方式。
“嘱其动用去年从青岛拆运回厂、经德籍技师调试完毕的那几台瑞士精密小铣床、德制坐标镗床及高精度齿轮磨床进行加工。此批设备专为精密小件而生,应付链条滚子、销轴、变速齿轮等物,应措置裕如。”
“枯树林基地之优势,在于大件铸锻、基础钢材制备及粗加工。可集中精力,优先完成车架、前叉、轮毂、牙盘等大尺寸结构件之锻造、热处理及初步精整。待长治方面精密小件完成后,再行汇集总装调试。”
他在信末安慰并鼓励道:“分工协作,方是工业化大道。二舅处之老师傅,乃我林家工业之基石,将来标准化量产,仍需倚仗诸位大匠之经验与手艺。此次试制,只为验证设计,摸索流程,成败皆不足虑,无需有压力。”
写完给二舅的信,他立刻又写了一封给长治机械厂负责人的指令信,附上了需要加工的精密零件图纸和技术要求,明确要求启用最高精度的设备和技术最好的工人,优先处理此项任务,完成后直接发往晋城枯树林基地。
眼前的困难更让他意识到,一个专业的、高标准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必须尽快提上日程,不能总是靠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调用宝贵的大型精密设备来做这些小东西。
他开始撰写一份新的、更为详尽的计划书,《关于筹建领航者精密标准件制造厂的初步构想》。
他在计划书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一座专门生产高标准螺栓、螺母、轴承、链条等基础零部件的工厂。他强调标准件乃工业之基石,无标准则无规模,无精度则无可靠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