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最后一个寒冬(1/2)
民国二年的腊月,寒风如同裹着冰渣的鞭子,抽打在长治盆地的每一个角落。
辛安泉水库巨大的堤坝沉默地矗立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新筑的水泥泛着冰冷的青光。
通往太原方向的路基早已被冻得梆硬,旷野上,统一规划、覆盖着薄薄一层残雪的百万亩冬麦田,在寒风中瑟缩着,等待着来年春天的召唤。
对于刚刚经历了大旱、逃荒、以工代赈、土地整合和惊心动魄防疫之战的长治百姓来说,这个冬天,是安定后的第一个寒冬,也是最需要温暖的寒冬。
领航者公司主导的“保温暖、安全过春节”行动,就在这凛冽的朔风中,如同点燃的炉火般迅速铺开。其核心,是那批历经波折、最终在整合后的荫城铁业联合工坊首批合格工匠手中完成的五千只蜂窝煤炉,和晋城交会的一万五千只蜂窝煤炉。
荫城铁业联合工坊提供的炉子,不再是之前验收时那堆五花八门的废铁。
在枯树林德国工程师的短期突击培训和严格质检下,它们有着统一浑圆的炉体,厚度均匀的铁皮,光滑平整的焊缝,以及内部涂抹均匀的耐火泥层。每一个炉身上,都打着崭新的长铁联监制钢印——这是荫城铁货浴火重生的第一个有形标志。
分发工作由领航者公司后勤部和保安团联合执行,重点保障对象清晰明确:
各工地核心工棚区:辛安泉水库、长治-太原公路筑路段、正在平整奠基的几大工厂工地。这些地方人员密集,居住条件相对简陋,是保暖的重点也是难点。
灾民安置点(尤其是“养字区”):这里聚集着大量老弱妇孺,抗寒能力最弱。
领航者少年营校舍:保障孩子们的学习环境。
分发的过程,充满了朴素的仪式感和对新生活的珍惜。
在水库工地的工棚区,保安团士兵维持着秩序。工人们排着长队,虽然冻得跺脚搓手,但眼神却充满期待。
当叫到名字,上前领到那沉甸甸、泛着金属冷光的崭新煤炉时,许多人粗糙的大手都忍不住细细摩挲那光滑的炉壁和严丝合缝的炉门。
“嘿!真带劲!比咱老家那破泥炉子强百倍!”
“瞧瞧这铁皮,厚实!这焊口,溜光!荫城那帮家伙这次是真下功夫了!”
“有了这宝贝,晚上棚子里能暖和不少!省得挤在一起还冻得睡不着!”
领到炉子的人,如同捧着宝贝,小心翼翼地在同伴帮助下抬回自己所在的工棚,立刻就有心急的开始研究如何安装烟囱(由工棚统一配发),如何填放那同样由领航者公司统一配发的、林家村煤矿产出的优质蜂窝煤。
很快,一缕缕带着煤烟味的温暖气息,开始从各个工棚顶端的烟囱口袅袅升起,给冰冷的工地增添了一抹珍贵的暖色。
在养字区,分发更是细致。保安团的士兵和安置点的管事妇人一起,将煤炉和配套的几块蜂窝煤直接送到老弱病残的窝棚里,并耐心讲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通风、防煤气)。
“大娘,这炉子给您放这儿了!煤省着点用,但也别冻着!后面还会再送!”
一个年轻的保安团士兵帮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太太把炉子放好,又细心地帮她引燃了第一块煤。
橘红色的火苗在炉膛里跳跃起来,映亮了老太太浑浊却充满感激的眼睛,也驱散了窝棚里那刺骨的寒意。“谢谢!谢谢长官!谢谢林县长!”老人喃喃地念叨着,枯瘦的手伸向炉壁,感受着那久违的温暖。
林家村煤矿,成了这场保暖战役最坚实的后盾。
位于村外山谷中的煤矿,早已不是过去小煤窑的模样。在领航者公司的投入和简易机械(如蒸汽小吊车、矿车轨道)的辅助下,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一车车乌黑发亮、块头均匀的优质无烟煤被源源不断地运出。
“为了全县百姓过个暖和年,开足马力!三班倒!”矿长的嗓子已经喊哑了,但看着堆积如山的煤堆和络绎不绝前来拉煤的车队,眼中满是自豪。
这些煤炭,除了供应工业区各厂和核心迁建工厂的基建取暖外,优先保障了保温暖行动所需。
大量原煤被运往几个指定地点,由招募的妇女和半大孩子手工压制蜂窝煤,再配送到各分发点。
优质的林家村煤,加上新式的蜂窝煤炉,其热效率和安全性远超传统的散煤和土炉,成为这个寒冬里最受欢迎的年礼。
就在这保暖行动如火如荼进行之际,腊月二十三日,小年。一辆挂着领航者公司旗帜的马车和几辆满载着慰问物资(少量猪肉、粉条、布匹)的卡车,在保安团精锐骑兵的护卫下,驶入了辛安泉水库建设工地的核心区域。
林永年来了。
他依旧穿着那身笔挺的藏青色中山装,外面罩了一件厚呢大衣,但脸上带着明显的倦容,眼神却依旧锐利沉稳。
他的到来,在工地上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工人们放下手中的工具,从工棚里涌出,自发地聚集在临时清理出来的一片空地上,人头攒动,目光热切地望着这位将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又给了他们安家立业希望的林县长。
工地负责人迅速用木板搭起了一个简易台子。
林永年登台,寒风立刻卷起他大衣的下摆。
他没有用喇叭,但清朗的声音却清晰地传入了前排每一个人的耳中,后排的人则屏息凝神地听着同伴的低声转述。
“工友们!乡亲们!大家辛苦了!”林永年拱手,向台下黑压压的人群郑重一礼。
这个动作,让许多工人心头一热。
“明天是小年,我代表县府,代表领航者公司,给大家拜个早年了!”掌声立刻如潮水般响起,带着真诚的感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