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财富自由,从教人填志愿开始 > 第4章 辩论会

第4章 辩论会(2/2)

目录

直播进行到一半,有观众连线提问:“我家孩子考了610分,喜欢天文,但天文专业就业面窄,该怎么办?”

陈如轩想了想:“可以报南京大学的物理专业,他们有天文物理方向的选修课,还和紫金山天文台有合作,本科毕业后可以考研转天文,既保留了兴趣,又有物理专业做退路。”

李教授笑着说:“这个建议好,既没放弃兴趣,又留了后路,这才是理性的选择。”

接下来的互动中,四位嘉宾虽然偶尔有观点碰撞,但更多的是互补。

王老师讲学校资源。

张教授讲职业教育。

李教授讲兴趣培养。

陈如轩则结合实际案例,把这些理论落地成具体建议。

弹幕里的评价越来越中肯。

“原来专家和主播不是对立的,各有各的道理!”

“学到了,选专业要算‘综合账’,不能只看一方面。”

直播结束时,平台数据显示同时在线人数突破了十万。

#志愿填报高峰论坛#的话题直接冲上了热搜。

陈如轩刚走出直播室,就收到了李教授的消息。

“陈老师,今天聊得很愉快,下次有机会想请您去我们学院给学生讲讲‘接地气的志愿指导’。”

他笑着回复:“荣幸之至。”

回到家,他打开系统界面。

发现头衔已经从“志愿专家”升级成了“志愿导师”。

新增了“跨学科专业匹配”“冷门专业前景分析”两个技能。

手机又响了。

是之前那个“塞北江南”的家长:“陈老师,孩子志愿填了XJ大学计算机,刚才收到预录取通知了!他说要跟您说声谢谢,还说以后要学新媒体运营,把您的直播做成科普视频呢!”

陈如轩看着消息,突然觉得,比起系统升级,这些实实在在的反馈,才是最让他开心的事。

第二天,他照常开播。

刚上线就有观众问:“主播,下次什么时候再和专家联动啊?”

陈如轩笑着说:“下周我们会邀请几位不同行业的毕业生,讲讲‘专业和工作到底有啥关系’,比如学计算机的转做产品经理,学师范的开了教育科技公司,到时候大家可以来听听他们的真实经历。”

弹幕瞬间刷起“期待”。

还有人开玩笑:“主播现在是‘志愿圈顶流’了,可别忘了我们这些老粉啊!”

陈如轩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口水。

还是直播时常用的那个搪瓷杯,上面印着“实事求是”四个字。

他对着镜头说:“不管是不是‘顶流’,我还是那句话:我只是个帮大家算清楚‘志愿账’的普通人,能让每个孩子都选到不后悔的专业,比什么都重要。”

话音刚落,屏幕上又飘起了成片的小礼物。

像一群亮晶晶的萤火虫,映得他眼里的光格外暖。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如轩的直播成了平台的固定栏目。

他不仅邀请专家、毕业生,还联合各地招生办做政策解读。

甚至帮偏远地区的家长免费一对一咨询。

有人问他:“你现在名气这么大,怎么不搞收费课程?”

他总是笑着说:“当初开直播就是因为看到很多家长被高价机构骗,要是我也收费,不就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有一次直播,一个考生连线说:“陈老师,我考了580分,想报考古专业,我知道就业难,但我真的喜欢,你会不会觉得我傻?”

陈如轩认真地说:“不傻。我帮你查了,这个分数能上西北大学考古系,他们有考古实践基地,还能参与丝绸之路的发掘项目,毕业后可以考文物局的编,或者去博物馆做研究,虽然赚不了大钱,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本身就是一种‘性价比’。”

那天直播结束后,系统弹出提示。

“检测到宿主成功引导学生平衡兴趣与现实,触发隐藏成就‘初心守护者’,解锁‘冷门专业就业路径库’。”

陈如轩看着屏幕,突然想起第一次开播时的场景。

自己只是想试试系统给的“志愿指导”技能能不能用。

没想到一路走到现在,真的帮了这么多人。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

落在桌上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上——那是“塞北江南”的孩子寄来的。

上面写着:“陈老师,谢谢您让我知道,喜欢的事和该做的事,原来可以不打架。”

他拿起复印件,轻轻笑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