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辩论会(1/2)
直播结束时,陈如轩的直播间后台数据已经炸了。
同时在线峰值突破三万,新增关注破万。
十个火箭的打赏流水让平台都发来贺信,问他要不要开通专属直播时段。
他刚关掉直播界面,手机就开始震动。
陌生号码接连打进来,备注不是“某教育媒体记者”就是“某志愿填报机构负责人”。
他索性按了静音。
第二天一早,他还没睡醒,就被朋友的电话吵醒。
“老陈你火了!本地教育频道的早间新闻都提你了,说你‘用通俗话讲透志愿填报’,还配了你直播间的截图!”
陈如轩揉着眼睛点开新闻APP。
果然看到一条标题:《民间志愿指导主播走红,598分报新闻学引争议——专业选择该重兴趣还是重现实?》。
文章里不仅引了他直播时的观点,还附上了“新闻系老学长”的弹幕截图。
最后留了个悬念:“此举引发教育界热议,多位专家表示将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他正看着,微信突然弹出一个好友申请。
备注是“某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建军教授”。
验证消息写着:“陈老师您好,看了您的直播回放,想就专业选择与您交流,不知是否方便?”
陈如轩愣了一下,连忙通过申请。
李教授很快发来消息。
“陈老师,您在直播中提到‘兴趣不能当饭吃’,这点我部分认同,但我认为过度强调就业性价比,可能会忽视学生的长期发展。”
陈如轩回复:“李教授您好,我理解您的意思。我并非否定兴趣,只是觉得高分段学生有更多选择权,没必要在‘兴趣’和‘现实’里做极端选择,比如可以把兴趣当爱好,选个更有前景的专业。”
李教授:“但有些专业的‘前景’是短期的,比如互联网行业薪资高,但35岁危机一直存在;而有些看似‘冷门’的专业,比如历史学、哲学,反而能培养学生的底层思维,长期来看更有韧性。”
陈如轩:“您说得对,所以我给建议时也会结合学生的性格和长远规划。比如昨天那个598分的孩子,数学物理好,计算机和电子信息不仅现在吃香,未来数字经济发展也需要这类人才,不算纯粹的‘短期选择’。”
正聊着,他发现自己的直播账号收到了一条官方推送。
“平台将举办‘高考志愿填报高峰论坛’,邀请您作为特邀嘉宾,与三位教育专家同台直播探讨,是否接受邀请?”
推送里附了嘉宾名单。
李建军教授的名字赫然在列,还有两位分别是某985高校招生办主任和一位职业教育研究学者。
陈如轩犹豫了几秒,回复:“接受邀请。”
三天后的高峰论坛直播,平台直接给了首页推荐。
开播前半小时,预约人数就突破了五万。
陈如轩刚坐到镜头前,弹幕就刷了起来。
“志愿大神来了!”
“终于能看专家和主播辩论了,期待!”
第一位发言的是招生办主任王老师。
他推了推眼镜说:“我先抛个观点:专业选择不能只看‘性价比’,还要看学校的学科实力。比如有些211院校的新闻学可能不如双非院校的王牌专业,学校的资源和平台更重要。”
陈如轩点头:“王老师说得对,我之前也给那位XJ家长推荐了XJ大学,就是因为它的计算机是双一流学科,比去外地读普通985的弱势专业更划算。”
王老师笑了笑:“但还有一种情况,比如清北的冷门专业,虽然就业薪资不如热门专业,但学校的校友资源、交换机会是其他学校比不了的,这种‘隐形价值’也该考虑。”
这时,职业教育研究学者张教授接过话。
“我补充一点,现在职业教育发展很快,有些家长觉得‘考高分就得读学术型专业’,其实像人工智能工程、智能制造这些高职专业,就业率比很多本科专业还高,而且国家给的补贴多。”
陈如轩接话:“张教授这点我特别认同!上次直播有个380分的学生,我建议他报汽修专业,就是因为现在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缺口大,好的技师月薪能到两万,不比坐办公室差。”
轮到李建军教授发言时,他话锋一转。
“但我还是担心,现在的志愿填报太像‘选股票’,大家都盯着‘涨幅’,忽略了学生的‘适配度’。我见过一个学生,分数够上计算机,却被家长逼着学金融,结果大学四年挂了五科,最后不得不退学复读。”
弹幕瞬间热闹起来。
“李教授说的是真的,兴趣还是很重要!”
“但没兴趣能学下去,没饭吃可活不下去啊!”
陈如轩沉默了几秒,说:“李教授说的案例我也见过,所以我每次给建议都会问‘孩子自己怎么想’,昨天还拒绝了一个家长‘强行让孩子学临床医学’的咨询——那孩子晕血,学医纯粹是折磨。”
随后他拿出手机翻出一张截图。
“这是上次那个598分学生家长昨天发我的,孩子听了建议后,自己查了XJ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还看了编程入门课,说‘原来写代码也挺有意思,比每天写新闻稿好玩’。”
“所以我觉得,”陈如轩看着镜头,“专业选择不是‘兴趣vs现实’的单选题,而是‘如何让兴趣和现实共存’的多选题。高分段学生可以用分数换‘容错率’,低分段学生可以用专业换‘竞争力’,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王老师点头:“说得好!我们招生办每年都有学生转专业成功的案例,比如从新闻学转到汉语言文学,再辅修计算机,就是很好的折中办法。”
张教授也补充:“现在很多高校都有‘微专业’,比如学汽修的可以辅修新能源技术,学护理的可以辅修老年服务管理,这些都是把‘现实’和‘兴趣’结合的方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