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院士的加入!(2/2)
这个问题在林默的意料之中。他神色一正,语气严肃的回答:
“韩老,在我看来,能源是一个国家工业乃至国防命脉的真正基石!”
“石油,煤炭是能源,电力是能源,而电池,虽然被称为二次能源,但它作为能量的存储,释放和移动应用的关键载体,其重要性,在未来绝不会亚于任何一次能源!”
他开始详细阐述,话语中不经意间带入了来自后世的深刻认知:
“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移动化,便携化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您想想,未来的军用设备,单兵通信装置,便携式侦察仪器,无人驾驶的飞机车辆,哪个能离得开高性能,轻量化的电池?”
“未来的民用领域,从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到可能出现的个人移动通信终端,都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举个具体的例子,”林默继续说道。
“我们现在用的手电筒电池,收音机的干电池,能量低,用不了多久就没电了。”
“如果我们能研发出能量密度高出数倍,可以反复充电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新型电池,那会带来怎样的变革?”
“战士可以携带更轻的电池执行更长时间的任务,或许有一天,我们能用电池驱动自行车,甚至汽车,减少对石油的依赖,那些需要移动使用的设备,将不再被电线束缚……这不仅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生活方式的变革!”
说到这里,他稍微透露了一些方向:
“比如,我们现在常用的铅酸电池,笨重,能量密度低。”
“镍镉电池有记忆效应,污染大,而我认为,未来属于更清洁、能量密度更高的体系。”
“比如,基于储氢合金的镍氢电池,以及……嗯,基于锂这种轻金属元素的嵌入/脱嵌反应原理的锂离子电池。”
“虽然它们现在可能还停留在实验室概念或者存在诸多技术难题,但这绝对是值得投入和探索的黄金方向!”
“谁掌握了先进的电池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移动能源的主动权!”
韩院士听着林默侃侃而谈,从能源的战略地位,到电池的具体应用场景,再到对未来技术路线的清晰勾勒,他的眼睛越来越亮。
林默的很多想法,甚至比他这个深耕领域多年的专家还要大胆和前衛。
尤其是“锂离子电池”“嵌入/脱嵌反应”这些想法精准地点到了未来数十年电池发展的核心脉络,让他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然而,欣赏归欣赏,现实的问题依然存在。
韩院士缓缓开口,语气平和但带着现实的考量:
“林默,你的眼光和见识,确实让我惊讶,也让我非常感兴趣。”
“但是你应该知道,我现在所在的单位,是国家级的能源研究所,平台大,资源雄厚,每年的科研经费有五个多亿。”
“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接触到的项目层级,都不是一个地方性的军工研究所能够比拟的,我很好奇,你打算如何支撑起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能源项目?”
林默闻言,脸上露出了从容的微笑。
他知道,仅仅靠画大饼是无法打动这位见多识广的老科学家的,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
“韩老,我理解您的顾虑。”林默不卑不亢地说道。
“平台和资源确实重要。但我想向您汇报一下红星厂目前的情况。”
“去年,也就是1980年,我们红星机械厂及下属的红星电子设备厂等实体,总产值达到了一点七亿元人民币,利润非常可观。”
“而且,这仅仅是个开始,随着我们军工外贸资格的落实,民用产品市场的拓展,未来的收入和利润会持续快速增长。”
他顿了顿,给出了一个更具诱惑力的条件:
“如果您愿意加入我们,主持能源项目。我可以向您保证,前期,我们可以直接投入不少于一千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设备购置和初期研发。”
“后续,每年会根据项目进展和需要,持续投入,上不封顶。”
“并且,项目享有充分的自主权,研究方向,团队组建,经费使用,都由您来主导,我们提供平台、资金和全方位的支持,只求结果。”
这个投入力度,在八十年代初,对于一个新设立的项目部门来说,绝对是天文数字,甚至超过了很多国家级重点项目的年投入。
韩老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他依然没有松口。
经费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力和方向的认同。
他沉吟了一下,决定考一考林默,也借此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提出了一个当前他正在思考,也是国内在尝试研制高性能镍镉,乃至探索镍氢电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难题:
“林默,你既然对电池如此了解,那我问你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
“您说。”林默微笑道。
“目前我们在尝试提高碱性电池,比如镍镉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大电流放电性能时,负极材料的活性物质镉。”
“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容易产生枝晶生长和团聚烧结的问题,导致电池内阻增加,容量迅速衰减,甚至造成内部短路,严重影响电池的可靠性和寿命。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思路吗?”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非常具体的问题,直指现在高性能碱性电池研发的核心痛点。
韩院士目光炯炯地看着林默,想看看这个年轻人是真才实学,还是仅仅停留在宏观构想上。
林默心中微微一笑。他知道,关键时刻到了。
对于韩老这样的顶级科研人员,最好的邀请方式,不是许诺高官厚禄,而是展现出让其认可的学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略一思索,便成竹在胸地开始阐述:
“韩老,您提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制约镍镉电池性能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他首先肯定了问题的价值,然后开口道:
“要解决负极镉材料的枝晶和团聚问题,我认为可以从材料改性和电解液优化两个主要方向入手。”
“在材料改性方面。”林默条理清晰地说道。
“我们可以尝试在镉负极活性物质中,引入特定的添加剂或采用复合电极结构。”
“比如,添加微量的稀土氧化物,如氧化钇或氧化铈,这些稀土元素可以细化镉的晶粒,改变其电结晶习性,有效抑制枝晶的过度生长。”
“同时,可以考虑在电极中加入一些导电性好的惰性载体材料,或者采用泡沫镍等三维多孔集流体,增加电极的真实表面积,降低局部电流密度,从而减缓镉颗粒的烧结和团聚趋势。”
“在电解液优化方面,”他继续深入。“传统的氢氧化钾电解液,其浓度,纯度,以及是否添加少量的氢氧化锂或其他缓蚀剂,对镉电极的稳定性和循环寿命有显著影响。”
“我们可以系统研究不同添加剂,如某些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它们可能会在镉电极表面形成一层更稳定,更均匀的钝化膜,既能保证离子导通,又能有效阻止枝晶的刺穿。”
林默甚至提到了更前沿的思路:“此外,如果我们未来转向研究镍氢电池,那么负极材料就变成了储氢合金。”
“虽然材料体系变了,但类似的问题,比如合金的粉化,氧化,以及氢的析出副反应,同样需要从合金成分设计,比如用M混合稀土替代部分LaNi5中的La,表面包覆处理以及电解液匹配等角度去系统解决。”
他侃侃而谈,每一个建议都切中要害。
韩院士彻底动容了。
他原本只是想考较一下,没想到林默不仅清晰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还提出了如此具体且极具启发性的解决方案!
有些想法,甚至比他课题组里一些资深研究员思考得还要深入和全面!
这已经不仅仅是“感兴趣”了。
房间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韩院士看着林默,仿佛要重新认识这个年轻人。
而林默,则坦然迎接着他的审视,眼神清澈而自信。
几秒钟后,韩院士猛地一拍大腿,发出了爽朗而畅快的笑声:
“好!好!好一个林默!难怪李部长,王部长他们都对你赞不绝口!今天我算是见识了!”
他站起身,在堆满书籍的狭小客厅里踱了两步,然后停下转身,目光灼灼地看向林默,语气变得无比郑重和坚定:
“林默,你成功地说服我了。不是为了那一千万经费,也不是为了你说的自主权,而是为你这个人,为你的眼光,为你刚才那番鞭辟入里的分析!”
“这个能源项目,我韩志城,加入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成就感涌上林默心头。
他知道,邀请到韩老,不仅仅是为红星厂请回了一位国宝级的科学家,更是为东大未来的能源事业,按下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加速键。
“太好了!韩老,欢迎您!”林默站起身,郑重地向韩志城伸出了手。
两只手,一老一少,紧紧地握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