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红星厂的影响力【爆更】(2/2)
向建兵也重重点头,眼神里重新燃起了斗志:“没错!专业知识不能丢!我回去就把以前的课本和笔记都翻出来!”
看着室友们重新振作起来,李卫国也很高兴。
他拿起酒瓶给两人重新满上,决定再给他们打一剂强心针。
“既然话都说到这儿了,我再跟你们透露点内部消息,你们自己知道就行,先别往外传。”李卫国压低声音,身体微微前倾。
王海和向建兵立刻把脑袋凑了过来,像极了等待接收秘密情报的特工。
“我们红星所,加上国故意卖了个关子。
“多少?五百万?一千万?”王海试探着问,在他想来,一个厂子一年能有一千万收入,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李卫国缓缓摇了摇头,伸出了两根手指。
“两……两千万?”张建兵的声音有些发颤。
“接近两个亿!”李卫国一字一顿地说道。
“噗!”
王海刚喝到嘴里的一口酒差点喷出来,呛得连连咳嗽。
张建兵也像是被施了定身法,张着嘴,僵在那里。
两……两个亿!
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
他们所在的街道办,全年经费才多少?
他们那个科研所,申请个几万块的设备款都得打报告磨破嘴皮子!
红星厂一年收入接近两个亿?
“而且,这还只是开始。”李卫国很满意两人的反应,继续爆料,“明年,随着新订单和新产品的落地,只会更多!所里现在根本不差钱!”
他顿了顿,抛出了最实际的诱惑:“再说点跟咱们息息相关的,工资和奖金,那是真的夸张!”
“就拿我来说,现在是12级工程师,每个月基本工资一百二十块。年终奖,我拿了三个月,三百六十块。”
“这一年下来,光是明面上的收入,就有一千八百多块!这还不算平时的一些补贴和项目奖金!”
一千八百多块!
王海和张建兵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在抽搐。
王海在街道办,现在是办事员级别,一个月工资五十八块,一年下来不到七百块,没有任何奖金。
张建兵在科研所,稍微好点,技术员级别,一个月七十三块,一年也就八百多块,奖金更是象征性的十几二十块。
他们俩的收入加在一起,才刚刚和李卫国一个人差不多!
这巨大的差距,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两人的心上。
之前还只是对工作内容不满,现在,连最基本的物质回报,都被彻底碾压了。
“干!必须进红星厂!”王海眼睛都红了,这次是彻底下了决心,“回去我就头悬梁锥刺股!不就是考试吗?老子拼了!”
张建兵也深吸一口气,重重地点头:“我也一样!卫国,到时候招聘消息一出来,你一定第一时间通知我们!”
“放心吧,咱们什么关系,肯定通知你们。”李卫国笑道,“厂里有我在,虽然不能给你们走后门,但至少能给你们提供点内部信息,帮你们熟悉熟悉情况,肯定吃不了亏。”
气氛重新热烈起来,两人仿佛已经看到了进入红星厂后的美好未来,开始畅想起来。
“对了,卫国,赵志刚那小子现在怎么样?”
“也跟你一样混得风生水起吧?”王海想起另一个室友,问道。
“志刚啊,他现在好得很!”李卫国笑着说。
“跟我在一个项目组,也是骨干。工资奖金跟我差不多水平。他今年回陕西老家过年了,估计这会儿,正被他爸妈当功臣供着呢!”
王海和张建兵听了,又是一阵唏嘘和羡慕。
赵志刚的家庭情况,他们寝室的人是清楚的,那是真正的寒门出身,全家乃至全村供养他一个大学生。
如今他能拿到如此高的收入,那可真是一人得道,不仅自己家庭彻底翻身,连带着整个村子的观念恐怕都要被改变了。
“唉,真是同人不同命啊……”张建兵感慨了一句,随即又振奋起来,“不过现在咱们还有机会!卫国,以后在厂里,可就靠你多照应了!”
“没问题!来,为了咱们兄弟将来能在红星厂再聚首,干一杯!”李卫国举起酒杯。
“干杯!”
三个年轻人的酒杯用力地碰在一起,清脆的响声淹没在餐馆嘈杂的人声和火锅蒸腾的热气中。
他们的命运轨迹,似乎又因为红星厂这个名字,而产生了新的交汇点。
与此同时,在京都的各个角落,类似的对话,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圈子里悄然发生着。
在某部委机关的家属院里,几个同样分配在清水衙门的年轻干部聚在一起,其中一人神秘兮兮地说:
“听说了吗?去年京华大学去宁北红星厂的那批人,今年年终奖发了这个数!”他伸出了三根手指。
“三百?不少啊!”
“三百?是三个月工资!人家一个月基本工资就一百多!”
“我的天!那不是抵得上咱们干两三年了?”
“谁说不是呢!早知道……”
……
在一所大学的青年教师宿舍里,几个留校任教的助教也在闲聊。
“张老师,你那个同学,叫李卫国的,是不是去了宁北那个红星厂?”
“是啊,怎么了?”
“嗨,刚听人说,他们厂今年收入快两个亿了!员工年终奖高的吓人!”
“你说咱们在这当老师,一个月几十块钱,还得熬资历,图个啥?”
“唉,别说了,人比人气死人。听说他们那里不论资排辈,有能力就上,项目都是最前沿的……”
……
甚至在某个胡同口,下棋的老头们扯闲篇时,也会偶尔提到:
“老刘头,你外孙子不是大学生吗?毕业分哪儿了?”
“唉,分了个破单位,没劲。”
“我听说啊,有个叫红星厂的地方,现在可厉害了,专收大学生,给的钱多!让你外孙子去试试啊?”
“红星厂?在哪儿啊?”
“好像在北河省宁北市……”
……
就这样,红星厂的名字,连同它那令人咋舌的效益,丰厚的回报,正通过口口相传。
如同水银泻地般,悄然在京都的知识分子圈,青年干部圈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扩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