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78,从接手军工厂开始 > 第一百零七章 新型生产工艺!

第一百零七章 新型生产工艺!(1/2)

目录

第二天清晨,林默在一阵熟悉的头痛和口干舌燥中醒来。

宿醉的感觉并不好受,他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坐在床边缓了好一会儿。

窗外的天色才刚刚泛白,厂区里一片寂静,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清冷的鸟鸣。

他笑着摇了摇头,昨晚在何建设家确实是放松过头了。

不过,那种与伙伴们毫无隔阂,畅所欲言的氛围,让他从心底里感到温暖。

身体的些许不适,倒也值得。

换上运动服,他推开宿舍门,一股凛冽的寒气扑面而来,让他精神为之一振。

刚做了几个热身动作,就看到隔壁小院的门也开了,秦老穿着一身厚实的棉衣,戴着绒帽,也准备出来活动筋骨。

“秦老,早啊。”林默笑着打招呼。

“早,林默。”秦老看到林默,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随即打量了他一下脸色,调侃道,“以后可不能喝多了,昨晚让我们几个老家伙一顿好抬,累死了。”

林默挠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让大家见笑了,难得放松一次。”

“秦老,您准备什么时候动身回京都?家里人估计都盼着呢。”

秦怀民一边活动着手脚,一边说道:

“订了明天的火车票。家里老婆子,儿子儿媳,还有小孙子,早就电话催了好几遍了。另外,在京的几个以前带过的学生,听说我回来了,也非要聚一聚,推脱不掉。”

他看向林默,关切地问:“你呢?今年总该回去了吧?”

“高主任前两天还跟我通电话,念叨你呢,你可不能老是当失踪人口啊。”

“该回去还是要回去,现在厂子稳定了没那么忙。”

林默心里一暖,知道高主任这是真的惦记自己。

他想了想,回答道:“回,今年肯定回,我打算初二回去,年三十和初一,我留在所里值班,毕竟我是所长,得带头,大家都不愿意值的这个班我就值了。”

“安排是这样的,年三十和初七,本地干部和主要领导值班,初七开始,外地干部可以轮换值班,秦老您家远,给您排到初七了,到时候您安心在家多待几天。”

秦怀民听了,点点头,表示理解:“嗯,这样安排合理,你初二回去也好,正好赶上给高主任他们拜年。”

“别空着手去,听说你师母喜欢些咱们宁北的土特产,比如那个山核桃什么的,带点过去。”

“我记下了,谢谢秦老提醒。”林默感激道。

两人一边沿着厂区新修的柏油路慢跑,一边继续聊着,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迅速消散。

冬天的宁北,温度还是相当低的,有零下十几度。

林默想起一事,说道:“秦老,关于人才引进和培养,我有个新的想法,年后,我们可能想尝试推动一下大学生对口招聘,提前实习的模式。”

“哦?具体说说。”秦怀民放缓了脚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就是和京华大学,华清大学这些对口专业的院系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林默整理着思路,把后世的一些制度直接拿了过来。

“我们可以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就提前去选拔一些品学兼优,对我们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让他们利用寒暑假或者最后一个学期,来我们所里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实习。”

“在这半年里,他们可以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由所里的老同志或者像李卫国,赵志刚这样的年轻骨干带着,熟悉我们的工作环境,研究流程和技术风格。”

“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考察他们的实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等他们毕业时,如果双方都满意,就直接办理入职手续。”

林默顿了顿,总结道:“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更早地锁定优秀人才,学生也能提前了解岗位,减少磨合期,相当于把培养环节前置了半年。”

“这比毕业后直接分配过来,双方可能都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适应问题,要好得多。”

秦怀民听完,眼睛亮了起来,连连点头:

“这个想法好!很有前瞻性!”

“这有点像国外一些大公司和实验室的做法,提前介入培养,针对性更强,也确实能提高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

“对于我们这种技术更新快、对人才依赖性强的研究所来说,非常有必要!”

他赞许地看着林默:“林默啊,你在管理和发展思路上,总是能想出些新点子。”

“这件事,年后我们可以详细聊一聊,拟定一个具体的方案,然后我去跟学校那边沟通,应该问题不大。”

“那就太好了!有您出面,这事就成功了一半。”林默高兴地说。

跑完步,身上微微出汗,感宿醉带来的不适也减轻了不少。

林默回到宿舍,冲了个热水澡,换上一身干净衣服,神清气爽地来到了办公室。

距离放假还有几天,他打算利用这段相对安静的时间,把动力电池的技术方案落实下来。

年后“星火”通讯项目要启动,移动电话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和体积有严格要求,“天眼”无人机项目要提升续航,也需要更优秀的动力源。

现有的普通铅酸电池和镍镉电池,无论是能量密度,循环寿命还是安全性,都无法满足他未来的规划。

他坐在办公桌前,铺开一叠新的绘图纸,拿起钢笔。

沉吟片刻,开始在纸上勾勒起来。

他脑海中拥有远超这个时代的知识,但需要结合80年代初期的工业基础和材料水平,拿出一个既先进又具备可行性的方案。

经过考量,林墨准备直接跳过目前主流但性能一般的普通烧结式镍镉电池,决定拿出“湿法拉浆式烧结镍镉蓄电池”的改进型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引入一些迈向氢镍电池的关键技术和材料理念。

这是一条在原有技术框架内,通过工艺和材料创新,实现性能大幅跃升的路径。

首先是电极工艺,放弃传统的干粉烧结,采用“湿法拉浆工艺”。

通过精密拉浆设备,将电极材料均匀涂覆在冲孔镀镍钢带上,再进行低温烘干,高温烧结定型。

这种工艺能形成更均匀、孔隙率更佳的三维多孔结构,显著提高活性物质利用率和电极强度。

活性物质负载量能达到

450

Ah/g,孔隙率

75%—85%。

除此之外,在隔膜方面,林默准备摒弃传统的PVC或尼龙隔膜,选用聚丙烯接枝改性隔膜。

这种隔膜具有更优的电解液浸润性,更高的孔隙率,更好的抗氧化性和更低的电阻。

同时,其闭孔特性能在电池异常升温时熔融闭孔,切断离子通路,提升安全性。

在电解液上,林默作出优化,使用高纯度氢氧化钾水溶液,并添加少量氢氧化锂作为电解液添加剂。

锂离子的引入可以抑制正极中钴元素的溶液,稳定电极结构,显著提高电池的高温循环寿命和过充耐受能力。

最后一个是电池结构与组装。

按照林默的设计,改掉现在的电池外壳,设计为方形密封结构,这种设计更适合设备内部空间布局。

外壳采用镀镍优质冷轧钢板,厚度适中,兼顾强度与重量。

并且配备安全泄压阀,当内部压力超过设定值时自动开启,防止爆炸。

林默专注地在纸上写下这些要点,绘制着电极结构示意图和电池组装流程图。

他深知,这套方案虽然只是镍镉电池的深度优化,但其中涉及的湿法拉浆工艺,聚丙烯改性隔膜、锂离子添加剂等,在国内都还是空白或者极其前沿的领域。

一旦攻克,不仅能为红星所的未来产品提供强大心脏,更能带动国内整个电池产业的技术升级。

虽然他知道怎么设置和操作,但是他毕竟只是一个人,大方向可以宏观调控,具体的干活还需要更多专业的化工人才来落地。

这也是他急于寻找吴工,韩教授等人的原因。

他一口气忙到中午,直到肚子咕咕叫,才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看着纸上初步成型的方案,心中稍定。

来到食堂,何建设、马为国、张援朝几人已经打好饭,坐在老位置等他了,看到他过来,连忙招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