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78,从接手军工厂开始 > 第一百零四章 装备信息化改革!

第一百零四章 装备信息化改革!(1/2)

目录

南疆前线依托实时传输系统,以近乎零伤亡的代价,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拔除坚固47高地的战斗,在部队高层内部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王军副部长主导的“信息化作战”理论,在此之前,更多被视作一种带有前瞻性的,或许可行的未来构想。

并没有多少人当真。

大家还是把钢铁洪流,大炮口径作为唯一的发展方向。

但47高地的实战检验,如同一把锋利的凿子,狠狠地凿开了传统思维的一角,让所有人亲眼看到了信息优势转化为绝对战场控制力的样子。

这不是纸面推演或靶场演示,而是真真正正实战上的胜利,并且是降维性打击,摧毁性的压制。

于是,原本摇摆不定的高层彻底下定决心。

坚决反对的高层,例如雷参谋,余参谋也加入到拥护的队伍中。

高层会议接连召开分析。

一股名为“信息化”的浪潮,已经势不可当地开始涌动。

腊月二十五,上午11点,最后一次信息化会议结束后,王军和李振华拉着林默三人,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加密电话会议。

“林默,干得漂亮啊!”

李振华部长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南疆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总部这边,反响可以说是非常强烈,你这个实时传输系统,给我们部挣足了面子!”

王军则更显沉稳,开口说道:“林默同志,实战证明,你的方向是正确的,而且威力巨大,和我们当初预设的一模一样。”

“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将信息化建设推向深入。”

林默在宁北的办公室里,握着电话,语气平静而谦逊:

“两位首长过奖了,这是前线将士英勇作战和研究所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只是提供了工具,能够为部队战斗力提升做出贡献,是我们的荣幸。”

“好了,客套话不多说。”王军切入正题,“我和李部长商议过了,借着这次实战胜利的东风,我们准备联合向最高首长提交一份关于推动我军装备体制改革的初步建议报告。”

“核心思想简单说一下,就是逐步调整过去以大规模炮兵集群和钢铁洪流为核心的发展思路,转向以信息为主导,精确打击为手段,体系对抗为特征的新质战斗力建设轨道上来。”

“这份报告,会重点引用47高地的战例,以及你们红星研究所在相关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

李振华补充道:“没错!这是一次难得的契机,我们必须从体制上、从装备发展的根子上,开始转变。”

“否则,零敲碎打,成不了体系,发挥不出最大的效能。”

经过这两天的讨论以及实战。

李振华也完全成为了信息化的支持者。

林默心中了然,想要推行信息化,这是必然的一步。

他沉声道:“我完全支持两位首长的决定,红星研究所将坚决服从和服务于部队改革大局,全力提供技术支撑。”

“好!要的就是你这句话!”李振华朗声道。

“报告由我和王部长亲自起草并递交,你那边,继续埋头搞你的研发,把技术搞得再扎实些,更先进些!后续少不了你们出力的地方!”

“有什么需求尽管开口,只要和信息化搭边的,尽管投入!”

“明白!”

简短的通话结束后,王军和李振华立刻投入了报告的撰写工作。

他们调动参谋团队,搜集整理了详实的资料,特别是47高地战斗的每一个细节。

从无人机发现目标,到激光指示锁定,再到“风暴”火箭炮的精准摧毁,以及最终步兵几乎兵不血刃占领阵地的全过程,都做了极其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报告着重强调了这种新模式带来的战场单向透明,决策速度优势、以及极低的附带伤亡和己方战损。

报告成文后,王军和李振华怀着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走进了最高首长办公室。

首长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戴着老花镜,仔细地阅读着这份沉甸甸的报告。

他的目光在那些关于实时图像、激光制导,精确打击的描述上停留了很久,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

办公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文件翻页的沙沙声。

良久,首长放下报告,摘下了老花镜,看向肃立面前的王军和李振华。

“王军同志,振华同志,”首长的声音平和。

“这份报告,我看完了。南疆47高地那一仗我也了解了,战果汇报我也详细看了一下,打得确实非常漂亮,打出了我们的威风。”

“以极小的代价,啃下了一块硬骨头,这说明,林默同志搞出来的这些新装备和他说的一样,是管用的,是厉害的,是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

听到首长这么说,王军和李振华心中一喜,但依旧保持着恭敬的姿态,等待下文。

“你们提出的这个……‘装备体制改革’,转向‘信息化’。”

首长沉吟了片刻,目光扫过两人,“思路是好的,方向可能基本上也是对的,有一点说的非常不错,我们军队,确实不能总是抱着老黄历,要看到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格外凝重:“但是,兹事体大。”

首长身体微微前倾,手指点着报告:“这不仅仅是要几件新武器的问题。这是要动摇我们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以大规模地面突击和炮兵火力为基础的建军根本。”

“意味着现有的编制,条例,训练大纲,指挥流程,甚至后勤保障体系,可能都要推倒重来,或者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涉及的方面太多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看向窗外:“而且,正如你们报告里提到的,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成体系地走这条‘信息化’的路子。”

“M国人虽然在搞一些精确制导武器,但他们的核心,目前也还是航母、战略轰炸机和强大的常规力量。”

“我们这一步迈出去,就是开了先河,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风险有多大?代价有多大?成功了自然好,万一……步子没走稳,可能会造成战斗力在一定时期内的混乱甚至下降。”

首长收回目光,重新看向王军和李振华,语气缓和了一些:“这件事,关系到我军未来的命运,不能急,要慎重。”

“要慢慢来,不要操之过急。”

“你们的报告,我收到了,也看进去了。但还需要再考虑考虑,需要听听更多同志的意见,需要更全面的评估。”

虽然没有得到立即的批准,但王军和李振华对视一眼,非但没有失望,反而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压抑的喜色。

首长没有第一时间拒绝!

他说“思路是好的,方向可能也是对的”“需要再考虑考虑”!

在高层决策中,这往往意味着首长是真的将这件事放在了心上,是在进行严肃而认真的权衡。

如果完全不认可,恐怕直接就会委婉地否定了。

这种“考虑”,本身就代表了极大的可能性。

“是!首长!我们理解!”王军和李振华立刻立正,恭敬地回答。

“请首长放心,我们会做好更详细的论证和准备工作。”李振华补充道。

首长点了点头,挥了挥手:“好,你们先去忙吧。这件事,我心里有数了。”

两人敬礼后,退出了首长办公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