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信息化作战!(1/2)
返回红星厂的路上,研究所的团队成员们沉浸在巨大的喜悦里。
回到研究所,林默没有立刻召开庆功会,而是直接将所有参与“天眼”和“点睛”项目的人员召集到了大会议室。
林默站在前面,看着大家,脸上带着笑意:
“首先我说一句,今天的测试,很成功,大家辛苦了!”他先是肯定了成绩,随即话锋一转,“但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开庆功会,而是开一个挑刺会,一个复盘会!”
“刚刚的测试过程,可以说是非常顺利。”
他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但是请大家回忆一下测试的每一个细节,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我们要趁着记忆还清晰,把所有的不足和缺陷都找出来!”
众人面面相觑,还沉浸在成功的兴奋中,一时有些没反应过来。
林默没有等待,直接开始点名:“卫国,你负责传输系统,你说说,在无人机进行急转弯或者爬升俯冲时,信号有没有出现瞬间中断或者画面剧烈抖动的情况?”
李卫国愣了一下,仔细回想,脸色渐渐变得有些凝重:
“所长……您这么一说,好像……确实有!在第三次盘旋,做一个较大坡度转弯时,四号站和五号站的画面确实卡顿消失了一下,但当时因为很快恢复了,而且目标识别没受影响,就没太在意……”
“过长时间的画面消失卡顿,在实战中可能就是贻误战机!”
林默强调道,“这说明我们的天线稳定系统或者抗动态干扰算法还有优化空间!”
他又看向赵志刚:“志刚,图像压缩算法,在五公里极限距离上,画面噪点明显增多,边缘细节丢失严重。”
“虽然能识别目标,但如果目标是经过伪装的,或者需要识别更细微的特征呢?我们的算法能不能在保证延迟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远距离的图像质量?”
赵志刚闻言,也陷入了沉思,点了点头:“所长,我们目前采用的压缩算法比较基础,确实有很大的优化潜力,我可以尝试引入更高效的差分编码和运动补偿策略。”
林默接着又指出了几个细节问题。
激光指示器与图像传输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偶尔有微秒级的偏差,地面接收站在不同地形下的信号接收能力差异,系统连续长时间工作的稳定性尚未经过验证……
他一个个问题抛出来,精准地戳中了测试中那些被所掩盖的细微瑕疵。
随着他的引导,项目组成员们也纷纷从成功的陶醉中清醒过来,开始以回顾整个测试过程。
你一言,我一语地补充着观察到的各种小问题。
原本计划中的庆功会,变成了一场热火朝天的技术复盘和问题研讨会。
林默并没有直接给出所有答案,而是引导大家思考,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同志们,”林默最后总结道,“我们的系统,现在已经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有一说一,这值得骄傲。”
“而且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这不仅仅是国内首例,更是国际上的首例,在座的各位以后必将会随着这一项技术载入历史册。”
一番话,说的大家热血澎湃。
作为科研人员,最高追求也莫过于此了。
“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从能用到好用,从实验室产品到战场利器的蜕变!”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付出比之前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把这些小毛病都解决了,我们的系统才能具备更大的实战价值!”
“是!所长!”所有人都齐声应答,眼神中没有了骄傲自满,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坚定的斗志。
散会后,林默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窗外已是漆黑一片。
他没有第一时间向省国防工办赵建国主任汇报,而是略作沉吟,拿起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接通了京都国防战略部王军副部长的专线。
电话响了几声后被接起,传来王军沉稳的声音:
“喂,我是王军。”
“王副部长,您好,我是宁北红星所的林默。”林默语气恭敬。
“林默?”电话那头的王军似乎有些意外,随即笑道。
“呵呵,你小子可是稀客啊,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是遇到什么困难了,还是又有什么新点子了?”
林默笑呵呵地说道:“王副部长,给您打电话,是想向您报告一个好消息。”
“我们研究所搞的那个无人机实时图像传输系统,今天上午,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完成了首次动态飞行与目标指示闭环测试!”
“什么?!”电话那头,王军的声音瞬间提高了八度,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讶。
“实时传输系统……突破了?还完成了和激光制导的闭环测试?”
这消息对于王军来说,简直比听到激光制导成功时还要震撼!
激光制导是单一的武器技术突破,而无人机实时传输与指示,这涉及的是战场感知和指挥控制体系的变革!
这正是他一直在内部推动、却因缺乏实际案例而备受质疑的“信息化作战”概念的核心组成部分!
自从上一次他见识到激光制导在作战中的优势之后。
在部里的工作也慢慢开展起来。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他所期待的信息化作战竟然这么快就来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