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实时传输系统,突破!(1/2)
下午三点,林默从省城返回宁北,刚走进办公室,甚至还没来得及喝口热水润润嗓子,办公桌上的内部保密电话就急促地响了起来。
林默抓起听筒,那边立刻传来了秦老激动的有些变调的声音:“林默!回来了吗?”
“快!快来研究所!‘天眼’项目组有重大突破!实时传输系统…突破了!正在进行测试数据,”
“突破了?”林默闻言,精神猛地一振,疲惫瞬间一扫而空,“好!我马上到!”
放下电话,林默也顾不上什么厂长形象了,几乎是跑着冲出了办公室,直奔研究所大楼。
实时图像传输,这是打通无人机“感知—决策—行动”闭环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其技术难度,丝毫不亚于激光制导。
他原本以为在他的指点下,还得到年后。
没想到年前就搞出来了。
小看了这帮年轻人啊。
当他推开“天眼”项目组实验室大门时,一股热浪混合着兴奋的声浪扑面而来。
实验室里挤满了人,不仅项目组成员全在,连不少其他课题组的人也被吸引了过来,一个个眼睛瞪得圆大,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喜悦。
“所长!”
“林所长来了!”
“所长,我们成功了。”
看到林默进来,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通道,李卫国和赵志刚两人眼睛布满血丝,但眼神亮得吓人,快步迎了上来。
“所长,您看!”李卫国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指着实验室中央并排摆放的五台显示器。
林默压下心中的激动,首先没有去看屏幕,而是沉声道:“先把数据报告给我。”
赵志刚连忙将一叠刚刚打印出来,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测试报告递到林默手中。
林默快速翻阅着,目光锐利地扫过上面记录的各项关键参数:
传输距离:地面静态测试,有效传输距离稳定达到5公里(视距条件下)。
图像制式:黑白模拟信号,分辨率初步估算约320x240像素。
信号带宽:实测有效带宽约2
MHz,足以传输动态图像。
传输延迟:初步测量,端到端延迟控制在5—10秒之间!
抗干扰性能:在实验室模拟的轻度同频干扰下,系统能保持基本稳定的图像传输,信噪比优于20
dB。
功耗:机载发射模块功耗约18瓦,地面接收站功耗约25瓦。
看着这一项项具体的数据,林默点了点头,心脏不争气地加速跳动起来。
这些参数,尤其是5公里传输距离和10秒以内的延迟,对目前而言,意味着这套初步的系统已经具备了极高的实用价值!这绝不仅仅是“有点进展”,这简直是跨越式的突破!
他放下报告,这才将目光投向那五台显示器。
显示器被编号为1到5,分别对应着1公里,2公里,3公里,4公里和5公里外,由架设在厂区不同位置的摄像头传来的实时画面。
屏幕上的图像不再是之前那种布满雪花和条纹,闪烁跳动的模糊影子,变得相对稳定和清晰!
尤其是距离最近的1公里。
虽然依旧是黑白的,但已经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建筑物的轮廓,移动的车辆和行人,甚至能看清较近处人员大致的动作!
每个屏幕下方,还贴着一张电子秒表的面板照片,用于直观地计算传输延迟,可以看到画面中秒针的跳动与实验室内的真实时间,存在一个微小但稳定,肉眼可辨的滞后。
“好!非常好!”
确定没问题后,林默忍不住用力拍了一下李卫国的肩膀,脸上露出了极度满意的笑容,
“5公里,10秒内!”
“你们做到了!这为我们无人机的真正‘点睛’了!”
“这是我们向前跨了一大步。”
得到林默的肯定,所有项目组成员都松了一口气,随即爆发出更热烈的欢呼和掌声。
这段时间没日没夜的煎熬和付出,在这一刻得到了最高的回报。
“不过,这还只是静态测试。”林默的兴奋并没有冲昏头脑,他立刻指出了下一步的方向。
“无人机的核心价值在于动态侦察,我们需要立刻进行上机测试!检验在飞行平台的振动,速度,姿态变化等动态环境下,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他目光转向旁边“点睛”激光制导项目组的负责人:
“王工,你们那边,立刻准备一套小型化的激光指示器,想办法集成到我们的‘天眼’无人机上!”
“我们要测试的,不仅仅是‘看得见’,更要测试‘看得见之后怎么办’!”
闻言,激光制导项目组的王工立刻领命:“是,所长!我们有一套备用的轻型指示器,改装一下,应该很快可以装上!”
“我马上过去安排。”
听到林默这个安排,在场的一些老专家,如秦怀民,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眼中露出了更加震惊的神色!
将无人机的实时侦察画面,与激光制导结合起来?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无人机不再仅仅是一个飞行的“眼睛”,它将变成一个集“发现、识别,指示,评估”于一体的战场多面手!
这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侦察的概念,指向了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
察打一体!
是的,林默将这个后世的概念提前了20多年拿了出来。
对于现在大家的想法是降维性打击。
“这样,立刻准备!明天一早,靶场进行全系统动态测试!我要亲眼看着咱们的无人机搭载上咱们的传输系统。”林默下达了指令。
“是!”大家异口同声道。
第二天,清晨,早上七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