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放手去干吧!(1/2)
早上,八点。
林默早早起床,仔细整理好自己的仪容。
一身笔挺的,几乎没有褶皱的深色中山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
李振华的车准时来到招待所楼下,看到林默这郑重其事的模样,拍了拍林默的肩膀,没有多说什么。
穿过戒备森严的岗哨,经过一道道严格的安检,车子最终在一栋并不起眼,透着历史厚重感的办公楼前停下。
在李振华的引领下,林默踏上干台阶,来到一间办公室外。
一位戴着眼镜,气质精干的中年秘书早已等候在此。
他看到李振华,点头致意,随后目光便落在了李振华身后的林默身上。
“李部长,林默同志,请稍等,首长正在处理一份紧急文件。”秘书的声音平和而清晰。
“好的,陈秘书,我们不急。”李振华连忙说道。
等待的时间里,陈秘书的目光又不自觉地打量了林默几次。
他在这里工作多年,见过无数被首长接见的科学家,将领,劳模、地方大员,但像林默这样年轻的,绝对是头一个!
而且看李部长的态度,对此行极为重视。
这个年轻人,了不得啊!陈秘书心中暗自感慨,面上却不动声色。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林默不断在脑海中梳理着可能会被问及的问题。
十点整,办公室的门被从里面轻轻打开。
陈秘书立刻站起身,对李振华和林默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李部长,林默同志,首长请你们进去。”
李振华整理了一下衣领,看了林默一眼,用眼神给予最后的鼓励,然后率先迈步而入,林默深吸一口气,紧随其后。
踏入办公室的瞬间,林默的第一眼印象,与想象中那种极致的威严不同。
办公桌后那位正放下钢笔,抬起头看向他们的长者,穿着一身普通的中山装,头发梳理整齐,面容慈祥,眼神温和,就像一个邻居家学识渊博的老爷子。
若非知道身处何地,林默几乎难以将眼前这位和蔼的老人与首长联系起来。
“首长好!”李振华立刻立正敬礼。
林默也连忙跟着,用最标准的姿态敬了一个军礼,声音洪亮:“首长好!”
“呵呵,好,好,来了就好。”首长笑着站起身,从办公桌后绕了过来,热情地招呼着,“来来来,振华同志,小林同志,别站着,这边沙发上坐。”
他亲自引着两人来到靠窗的沙发组落座,陈秘书悄无声息地端上热茶,然后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小林同志,很年轻嘛!”首长坐在对面的单人沙发上,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打量着林默。
“昨天李部长可是把你夸成了一朵花啊!改进63式,搞‘红箭—1’火箭筒,解决夜战难题的微光夜视仪,还有昨天汇报成功的激光制导……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你在红星厂这一年多的奋斗,为国家,为军队,立下了大功啊!”
首长的语气亲切而自然,如同长辈在肯定晚辈的成绩。
“首长您过奖了,”林默连忙欠身回答,语气诚恳。
“这些都是红星厂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而且,离不开国家和部队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像李部长这样的领导信任。”
“不骄不躁,好。”首长赞许地点点头,话锋一转,切入了正题,“振华同志昨天跟我汇报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关于军工外贸,他说这个想法最初是你提出来的?”
“是的,首长。”林默坦然承认。
首长脸上露出了浓厚的好奇之色,他身体靠回沙发,手指轻轻在扶手上点着:
“小林啊,我很好奇。你身处宁北,是一个基层科研所的负责人,主要精力都在技术研发上。怎么会想到‘军工外贸’这个层面的事情?”
“要知道,这个思路,可是我们智囊团里的专家们,研究论证了好一阵子,才初步形成的一个方向性建议。你是怎么想到的?”
这个问题在林默的预料之中,他略一沉吟,组织了一下语言:
“回首长,这个想法,其实是从我们厂里卖电视机开始的。”林默开始讲述。
“卖电视机?”首长被勾起了兴趣。
“对。”林默点头,“我们红星厂电视机。前段时间参加了广交会,效果非常好,接到了几百万美元的外汇订单。”
他详细解释道:“通过这件事,我就在想,电视机,作为一种工业制成品,可以拿到国际市场上销售,为国家赚取宝贵的外汇。”
“那么,我们生产的军事装备,本质上也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工业制成品,为什么就不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严格管控的前提下,进行对外交易呢?”
他顿了顿,观察着首长的反应,见首长听得认真,便继续深入:
“有了这个初步想法后,我就开始留意和研究国际上的情况。我发现,世界上主要的军事强国,比如M国和苏联,他们其实一直都在大规模地进行军事装备的出口。”
“这不仅仅是政治和战略上的考量,同样也是一门利润极其丰厚的大生意!”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消耗了自身庞大的军工产能,维持了工业体系的运转,更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反过来又投入到更新、更尖端的武器研发中,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林默总结道:“所以,结合我们自身面临的困难,我就觉得,我们为什么不能借鉴一下呢?”
听完林默这番由浅入深的阐述,首长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不由得感慨道:
“好啊!能从卖电视机想到卖军火,还能研究国际形势,得出这样清晰的结论!”
“小林,你的这个脑子,确实不一般!这说明你不是一个只知道埋头搞技术的科研人员,这非常可贵!”
说完,首长沉默了片刻,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目光变得更为凝重,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小林,那你觉得……我们搞这个军工外贸,能成功吗?”
随着这个问题,首长的视角似乎也展现在林默面前。
目前国内的军工体系,比外人想象的还要困难,无数工厂在“军转民”的浪潮中挣扎求生,大量的产能和设备闲置,熟练的工人面临下岗的风险。
而部队方面,同样嗷嗷待哺,换装新式装备的需求迫切,却受限于紧张的经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