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提交最高层(2/2)
“没错!”
一位负责技术安全的局长接口道,“而且风险极大!且不说政治上的影响,单是技术保密就是天大的难题!”
“谁能保证卖出去的装备不会被对手获取、仿制甚至针对性地开发出克制手段?到时候我们自己的战士岂不是要流血牺牲?”
“就是!我们的装备自己用还不够呢!好些部队还在换装老旧的56式,怎么能把好的装备卖出去?”
“这想法太天真了!谁会买我们的装备?我们的东西在国际上有什么知名度?凭什么跟M苏竞争?”
“简直是胡闹!这是想把我们军工系统变成军火商吗?性质就变了!”
“我同意老周的看法,这有违我们的原则!不能开这个口子!”
你一言,我一语,反对的声音占据了绝对上风,
会议室里充满了质疑和否定的声浪,保守派的意见高度一致,认为军工外贸是风险巨大且完全不切实际的空想。
李振华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发言者的脸,将他们激烈反对的神态尽收眼底。
他没有急于反驳,直到最初的激烈争论稍微平息一些,他才用指关节轻轻敲了敲桌面,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好了,大家都看到文件标题了,也初步表达了一些看法。”
李振华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现在,我们正式讨论这个议题,大家都说说看,对于开展军事武器外贸的可能性,有什么具体的看法?不要光扣帽子,摆事实,讲道理。”
会场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刚才激烈反对的人,一时也在组织更具体的语言。
大家似乎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真要拿出来什么具体的理由,一时半会儿还真说不出来。
这时,坐在李振华侧后方的刘组长,心领神会。
他知道李部长昨晚与林默长谈至深夜,今天又将此议题提到如此高度,其倾向性不言而喻。
刘组长清了清嗓子,开口了,声音不大,但足够清晰:“各位领导,我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他身上。
“我认为,这个想法,虽然大胆,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甚至可以说,是我们在当前困境下,一条值得探索的出路。”刘组长的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
“首先,我们面临的现实困难,大家应该都很清楚。”
他环视众人,语气沉重,“军费连年削减,大批项目下马,‘军转民’步履维艰,很多厂子产能闲置,工人生活困难,研发投入严重不足。长此以往,我们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家底,恐怕就要坐吃山空了!”
他顿了顿,看到不少人脸上露出了凝重和认同的神色,才继续道:“那么,怎么办?坐以待毙?显然不行。一些下属单位可以向上级哭穷,我们怎么办?继续向国家哭穷吗?”
“国家也有国家的难处。那么,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找一条活路?”
“我认为这份文件提出的‘军工外贸’,就是一个思路。”刘组长拿起桌上的文件:
“大家先别急着否定。我们看看世界上的军事强国,M国,老大哥,他们是如何维持其庞大军工体系的?靠的就是大规模的军火贸易!”
“这不仅消耗了他们的过剩产能,维持了工业基础,更带来了巨额利润,反哺了其尖端武器的研发!他们走过的路,难道不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吗?”
他引用了林默昨晚的观点:“再说,谁说我们的装备就没人要?M苏的装备是好,但价格昂贵,条件苛刻。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需要的是价格便宜,皮实耐用,能满足基本防御需求的装备!”
“而这,恰恰是我们很多成熟装备的优势!比如我们改进后的63式步枪,比如性能可靠的40火,比如价格只有西方零头但效果不俗的‘红箭—1’火箭筒……这些,难道不是潜在的竞争力吗?”
刘组长的发言,条理清晰,直指痛点。
一下子将讨论从“该不该”的意识形态争论,拉回到了“能不能”和“如何做”的现实层面。
然而,保守派的阻力依然强大。
“刘组长,你说得轻巧!”孙副部长反驳道,“国际市场哪有那么容易打开?M苏经营了多少年?我们贸然进去,碰得头破血流怎么办?政治风险谁来承担?”
“还有技术保密,这是红线!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周主任再次强调。
“就算能卖,卖什么?卖给谁?怎么卖?这里面问题太多了!”另一位领导摇头。
看着会议室里再次陷入僵持,李振华知道,是时候抛出昨晚林默那些更具冲击力的论点了。
他缓缓站起身,双手撑在桌面上,目光如炬,扫过全场,那股久居上位的威严瞬间笼罩了整个会议室,让嘈杂的争论声不由自主地低了下去。
“都说完了?”李振华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重的压力,“那我说几句。”
“你们反对,无非是几点:原则问题,风险问题,市场问题。”他逐一掰开。
“原则?我们搞经济建设是原则,‘军转民’是原则,那让几十万军工系统的工人和家属有饭吃,让我们的工厂和设备不至于报废,让我们的科研项目不至于断炊,是不是原则?”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风险?干什么没有风险?坐在办公室里等、靠、要,就没有风险了吗?看着我们的家底一点点被掏空,人才一点点流失,那才是最大的风险!”
最后,他抛出了那个最尖锐、最现实的问题,目光灼灼地盯着刚才反对最激烈的几位:
“市场问题,刘组长已经分析了一些。我现在只问你们一个最实际的问题。”
他停顿了一下,一字一句,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军工系统没钱,怎么办?军费不够,怎么办?”
“在座的各位,哪个下属单位没有几个嗷嗷待哺的厂子?哪个手里没有一堆因为没钱而停滞的项目?”
他的目光如同探照灯,扫过孙副部长、周主任等人:
“你们谁不赞同搞外贸,完全可以!表个态,我立刻把你们系统,先关哪个?先把哪个厂的工人遣散回家?你们来负责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这话一出,刚才还言辞激烈的孙副部长,周主任等人,脸色顿时变得极其难看,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嘴唇动了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是啊!
空谈原则容易。
但落实到具体责任上,谁愿意,谁又能承担起关停工厂,遣散工人的巨大压力和后果?
那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严峻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李振华这番话,如同釜底抽薪,直接将反对者逼到了墙角。
反对可以,但你得拿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或者愿意承担反对所带来的最直接,最残酷的后果。
显然,没有人愿意。
会议室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每个人都在权衡利弊,消化着李振华这番毫不留情却又无比现实的质问。
看到火候差不多了,李振华的语气缓和了一些,但依旧坚定:
“同志们,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突然,挑战很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因循守旧,坐以待毙!”
“M国和老大哥走过的路,证明了军工外贸是一条可行的、甚至能促进自身发展的道路。我们面临的困境,也逼着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新的出路。”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一棍子打死。完全可以采取一种更稳妥,更可控的方式来进行探索。”他提出了折中方案,“比如,先不搞大规模、全方位的出口,而是选择试点。”
“选择一两型技术相对成熟、敏感度不高,且有潜在市场竞争力的装备,比如文件里提到的改进版轻武器和单兵火箭筒。”
“选择一两个政治关系相对友好,有实际需求且支付能力有保障的目标市场进行接触。”
“甚至可以授权个别像红星厂这样技术和管理优秀,又有积极性的单位,在小范围内进行尝试,积累经验。”
“同时,制定最严格的保密审查和售后监管制度,确保风险可控。”
李振华的这番阐述,既回应了主要的反对意见,又指明了可行的操作路径。
经过又一番深入的,甚至可以说的上有些激烈的讨论,会议室里的风向终于开始转变。
其实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固步自封绝对不是好办法,主动探索一条新的生路,尽管不知道结果,但或许是必须迈出的一步。
最终,在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激烈辩论后,会议达成了初步共识:
原则上同意对“军事武器外贸”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份更详细,更完善的报告,提交到更高层级的会议上进行讨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