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给老同志们一点小小的震撼!(2/2)
“今天测试的,就是集成在‘风暴’火箭弹上的版本。它可以实现五公里距离内的精确点穴打击,CEP能控制在10米以内,如果条件理想,甚至能达到5米以下。”
“五公里……CEP十米以内……”王军喃喃重复着这两个数据,心脏不争气地加速跳动起来。
他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内参文件中描绘的场景。
发现即摧毁,以远程精确火力抵消敌人数量或装备优势……
这不就是信息化的雏形吗?
不,这已经不仅仅是雏形,这已经是具备了实战能力的初级信息化打击手段!
“不过有一点比较可惜。”林默略带遗憾地补充道,“我们配套研发的‘天眼’无人机实时图像传输系统还在最后的调试攻关阶段。”
“否则今天就能给您和各位专家现场表演一下‘发现—指示—打击—评估’的完整链路,那才是真正给那些还抱着老观念不放的同志,上一堂生动的未来战争课。”
王军闻言,用力拍了拍林默的肩膀,眼中满是激赏和坚定:
“够了!林默,目前这已经足够了!仅仅这项激光制导技术,就足以证明我们提出的方向是正确的!这是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我看今天之后,谁还敢说信息化是空中楼阁!”
他心中的郁闷和压力,在这一刻被眼前年轻人带来的惊喜一扫而空。
他更加坚信,自己所坚持的信息化改革方向,是绝对正确的,而且必须加速推进!
就在这时,李振华走了过来:“王部长,林默,准备得差不多了,测试马上开始。”
众人各就各位,观察所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而紧张。所有专家都拿出了望远镜或专用的观测设备,屏息凝神。
负责现场指挥的是红星厂的技术骨干,与靶场工作人员紧密配合下,迅速调试好装备。
一共四项测试,比在宁北测试的更加全面。
第一项测试:基础精度与威力验证。
目标:三公里外,一个标准的模拟敌军永备火力点(钢筋混凝土结构,厚度约1.5米)。
“激光已锁定!信号良好!”
发射阵地上,一枚安装了“点睛”导引头的“风暴”火箭弹,在改进过的发射架上微微调整角度。
“发射!”
一声沉闷的呼啸,火箭弹拖着橘红色的尾焰,破雪而去,速度极快!
观察所内,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通过高倍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火箭弹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弹头微微摆动,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看!它在修正弹道!”陈院士激动地指着望远镜喊道。
只见火箭弹并非笔直飞行,而是在飞行中段开始,明显地进行了一次微小的姿态调整,导引头牢牢捕获了从目标反射回来的激光编码信号!
数秒钟后,在所有人紧张的注视下。
“轰!!”
一声巨响,即便隔着三公里,也能感受到脚下传来的轻微震动!
火箭弹如同长了眼睛一般,不偏不倚,正中钢筋混凝土火力点的正面中央!
剧烈的爆炸过后,烟尘弥漫。待硝烟稍稍散去,望远镜里看到的景象让所有专家倒吸一口冷气!
那1.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被硬生生炸开了一个直径超过一米的大洞!内部结构暴露无遗,显然已经完全被摧毁!
“命中靶心!直接命中!”靶场观测员的声音通过喇叭传来,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激动。
“我的天……这精度……”
“威力也足够!对付这种工事绰绰有余!”
“飞行稳定,导引头捕获信号和跟踪过程非常平滑!漂亮!”
紧接着,靶场另一边,第二项测试开始,主要测试动态跟踪与打击移动目标。
目标:四公里外,一段模拟公路,一辆用旧卡车底盘改装的遥控移动靶车,以约30公里/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
相对于第一项测试,这一项测试难度直线升级。
激光指示器需要持续照射移动中的目标,而导引头需要在火箭弹高速飞行的过程中,持续解算偏差并控制弹体追踪移动信号点。
激光指示小组操作员全神贯注,手动跟踪着缓慢移动的靶车。
“发射!”
又一枚火箭弹呼啸升空。
这一次,所有人都能看到,火箭弹在空中不断地进行着细微的,连续不断的弹道修正,仿佛一条扑向猎物的毒蛇,死死咬住那个反射激光信号的点!
“它在跟踪!它真的在跟踪移动目标!”王总工的声音已经带上了颤音。
十几秒后,在移动靶车即将驶入一个模拟涵洞的前一刻。
“轰隆!”
火箭弹精准地钻入了靶车的车厢部位,将其瞬间炸成一团火球,残骸四散飞溅!
“移动目标!命中!彻底摧毁!”观测员的声音近乎呐喊。
“哗!!”观察所内瞬间掌声雷动!
“成功了!动态跟踪完全成功!”
“角速度!这绝对达到了报告上的每秒15度!甚至更高!”
“了不得!了不得啊!从此我军也有了可靠的移动目标精确打击能力!”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项测试:抗干扰能力与环境适应性。
这一项测试靶场释放了不同强度的模拟自然光干扰和特定波段的非制式激光干扰。
目标:四公里外,一个半埋于地下的坦克靶标。
在干扰条件下,激光指示信号会变得极其微弱和不稳定。
“发射!”
第三枚火箭弹冲出发射架。
在飞行途中,明显可以看到弹道出现了一丝轻微的,不易察觉的抖动,这是导引头在复杂信号环境中进行滤波和识别的表现。
但它并没有丢失目标,经过短暂的“犹豫”后,再次稳定地锁定了真正的激光信号!
“砰!”精确命中坦克炮塔与车体的结合部,这通常是坦克最脆弱的“脖子”位置!
“抗干扰测试通过!在模拟强光及杂波干扰下,系统成功识别并锁定真实目标!”观测员的报告铿锵有力。
“60分贝!他们真的做到了!”
负责电子对抗评估的专家看着监测设备上的数据,喃喃自语,脸上满是震撼。“这种滤波算法和信号识别能力,绝对是世界领先水平!”
说完,第四项测试跟着开始。
测试火箭弹的极限射程与末端攻角。
目标:设置在极限距离五公里处的一个模拟指挥所,指挥所由轻型材料搭建,内部设置了强度感应器。
随着时间过去,测试区风力比刚才稍大了一些,雪花也更密集了,这对弹体的稳定性和导引头的灵敏度都是考验。
激光指示光束需要穿越更长的距离,能量衰减更大。
大家焦急的等待着。
“发射!”
最后一枚测试弹,带着所有人的期待,冲向风雪弥漫的远方。它的飞行时间更长,弹道更高。
观察所内鸦雀无声,只有望远镜片摩擦和沉重的呼吸声。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
突然,远方的地平线上,腾起一团巨大的火光和烟柱!
“命中!五公里距离,命中目标!根据落点监测,偏离靶心……偏离靶心仅3.5米!重复,圆周概率误差远低于10米!”观测员的声音因为极度的兴奋而有些变调。
“3.5米!我的老天爷!”
“五公里啊!这是火箭弹啊!打出狙击枪的精度了?”
“疯了!真是疯了!”
“这末端落角几乎是垂直的!侵彻效果会非常好!”
看到这里,专家们彻底沸腾了!再也顾不上矜持和身份,不由自主的欢呼起来。
所有的质疑,所有的保守,在这一刻,被这枚五公里外精准命中的火箭弹,炸得粉碎!
王军紧紧握着拳头,他脸色潮红,胸膛剧烈起伏。
李振华环视着激动得难以自持的专家们,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拿起内部通讯电话,沉声命令道:“记录:红星军工技术研究所‘点睛’激光半主动制导系统,四项实弹测试,全部圆满成功!性能全面达到并部分超过设计指标!专家组全面验收!”
“建议,立刻启动最高级别项目定型程序,列为国家重点装备,全力保障,加速生产装备部队!”
测试结束,但专家们久久不愿离去,围着林默以及团队追问着无数技术细节,从材料到算法,从工艺到成本……热情高涨,与会议刚开始那会的质疑完全不同。
而林默,则是耐心的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