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尖兵(2/2)
回国后,王盛稍作休整,便立刻投入了积压的工作和新的议程。
……
2001年11月16日。
总局基于入世这个大背景,召开了研讨盛影传媒与美国新线影业达成战略合作事宜的会议。
与会人员有,广电总局的领导、宣传部、文化部的领导,电影局负责人、中影集团董事长杨歩停、中影集团副董事长韩三坪,中影集团副董事长吴孟晨,以及作为合作方代表和主要发言人的王盛。
杨歩停是去年才上任的,原先是在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工作,他的上任,破灭了老韩想要凭借1999年救市功劳升任中影集团董事长的幻想。
吴孟晨是原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中影集团前身)总经理,一手建立了进口分账大片机制,是进口片发行业务的主要负责人,和韩三坪是直接竞争对手。
不过他目前已经没机会了,韩三坪已经拿到了中影集团几个核心业务的分管权。
会议在广电总局一间庄重的会议室举行。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决定中国电影产业走向的关键人物。
气氛严肃而审慎。
主持会议的总局领导开场便定下基调:“王盛同志与美国新线影业的这次合作,是在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历史性时刻达成的,具有风向标意义。
今天请各位来,就是要深入探讨这次合作的内涵、机遇、挑战,以及它对我们未来电影产业发展的启示。”
轮到王盛发言时,他没有赘述谈判细节,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进行阐述:“各位领导,这次与新线的合作,其核心并非单纯卖出一部《功夫足球》的北美版权,而是建立了一种‘市场换市场,渠道换渠道’的战略协作框架。”
他首先点明要害。
王盛继续道:“我们以中国未来电影市场的排片潜力作为筹码,换取了对方北美发行网络的准入资格和相对公平的分账条件。
这打破了以往好莱坞公司要么低价买断、要么强势主导的合作模式,首次让我们在谈判桌上获得了平等对话的权利。”
他接着分析了入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随着进口分账大片配额的增加,好莱坞电影必将更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市场。
被动防御不如主动融入。通过与新线影业这样的主流厂商合作,我们可以更早、更深地了解好莱坞的运作规则、制片理念和营销策略。这是花钱也买不来的学习机会。”
“更重要的是,”
王盛加重了语气,“这为我们自己的电影‘走出去’铺设了管道。《功夫足球》将是一次试水,后续的《博物馆奇妙夜》,我们正在积极推动其成为中美合拍片,目标是更好的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并利用新线的网络进行全球发行。
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如何讲好能让世界接受的中国故事,或者,融入了中国元素的世界故事。”
他还适时提到了正在筹划的人才引进计划:“为了支撑这种工业化升级,我们盛影联合北电,正在积极筹建和强化特效人才培养体系,并计划引入国际一流的特效专家进行指导和合作,弥补我们在高端技术人才上的短板。”
中影集团董事长杨歩停认真聆听着,不时点头。
他肯定了王盛的前瞻性:“王盛同志的思路很清晰,也很大胆。入世了,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影集团作为国家队,支持这种在规则范围内,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引进来走出去的尝试。这符合国家文化战略的大方向。”
韩三坪则从实操层面给予了支持:“王盛这次谈判,守住了底线,也拿到了实惠。中影盛世院线会积极配合,在对等互利的前提下,筛选引进适合中国市场的新线影片,同时也为我们自己的项目出海积累经验。这个头开得好,
吴孟晨琢磨了下,没话。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
讨论涉及了政策边界、风险管控、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
虽然有保守的观点对过度开放表示担忧,但主旋律是对王盛此次突破的肯定和对未来合作的谨慎乐观。
领导们现在其实也很烦,入世之后到底怎么走,心里其实都没啥谱,急需一个向前走的试点。
王盛既然愿意充当尖兵,那就支持吧。
毕竟王盛是体制外的,失败了,也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