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加州来了个年轻人(2/2)
根据我们的模型预测,最快在五到八年内,中国年度票房冠军的体量,完全有可能突破1亿美元。
这将使中国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单一电影市场。”
这份数据,是王盛带来的“重磅炸弹”。
它直观地向新线团队展示了中国市场的恐怖成长潜力。
1亿美元,在2001年,对于任何一家好莱坞公司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
这意味着,未来在中国,一部电影的收入可能堪比在北美本土的表现。
新线团队的人员翻阅着数据,低声交换着意见,表情变得愈发严肃和感兴趣。
王盛趁热打铁:“我理解新线对渠道的重视。
我可以承诺,对于我认为适合中国市场、且有潜力取得佳绩的新线影片,我将动用我的影响力和资源,确保它们获得超高的排片支持,甚至是‘定制化’的档期安排。但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坚定:“这个‘我认为’至关重要。
最终决定哪些影片能获得这种超级待遇的权力,必须在我手中。
我必须基于对中国观众口味和市场环境的判断来做决策,而不是单纯执行新线的片单。
这是合作的基础,也是确保我们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关键。”
王盛的底线很明确,他必须是那个“看门人”和“筛选者”,而非简单的渠道提供方。
他要用自己的市场判断力,来交换对新线北美及全球发行渠道的利用权。
这对于旨在向中国进行文化倾销、希望将更多好莱坞电影塞进中国影院的新线来说,虽然与最初“无条件优先”的设想有出入,但也并非完全不能接受。
毕竟,一个了解本地市场的合作伙伴,其筛选本身就能降低他们的发行风险。
布朗团队对此心知肚明,他们之所以要“磨一磨”,无非是想在后续的具体条款,比如分账比例、保底金额等方面,争取更有利的条件。
于是,在“排片决策权”这个核心问题上,双方陷入了胶着。
新线试图引入复杂的联合委员会机制或设置某些触发条件来稀释王盛的独断权,而王盛则寸步不让,强调效率和专业判断的必要性。
时间在激烈而克制的讨论中飞速流逝。
午餐是简单的三明治和沙拉,在会议室内快速解决,然后谈判继续。
直到窗外的阳光由明亮转为金黄,洛杉矶的傍晚降临,关于深度合作框架的许多细节依然悬而未决。
布朗看了一眼手表,终于将话题暂时搁置。
“王先生,今天的讨论非常有建设性。您提供的数据和市场洞察,让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更具体的期待。
关于战略合作的细节,我们需要内部再消化一下。
或许明天,我们可以先聚焦于《ShaolSoer》的发行方案?这或许能为我们更广阔的合作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他选择了退一步,先谈相对具体的项目,这也是谈判中常见的策略转换。
王盛知道,第一天的较量告一段落。
对方已经见识了他的实力和底线,也对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有了深刻的“认知震撼”。
虽然深度合作未能一蹴而就,但种子已经播下,并且是在对方高度重视的土壤里。
“当然,布朗先生。”
王盛站起身,脸上依旧带着从容的微笑,“我也期待明天关于《功夫足球》的讨论。
我相信,这部影片的成功,可以成为我们未来合作的最佳范本。”
一天的谈判无果而终,但空气中弥漫的已不是最初的试探和惊讶,而是一种对等博弈后的凝重与相互认可。
新线影业的团队清楚地意识到,会议桌对面这个异常年轻的中国人,不仅是一个难以应付的谈判对手,更可能是他们打开那个未来十亿级观众市场的关键钥匙。
假以时日,在中国电影市场,一部电影的票房突破一亿美元?
想到这个前景,就连见惯世面的凯文·布朗,心中也不由得泛起一丝波澜。
那确实,很恐怖。
而掌握着通往那个市场捷径的,正是眼前这个东方面孔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