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375:化腐朽为神奇

375:化腐朽为神奇(2/2)

目录

他拿起电话,拨给了还在京城的助理:“帮我联系盛影的蔡总,不,直接联系王总……表达我的感谢。还有,问问他们,之前提过的那个……关于新项目的合作框架,我们是不是可以尽快找时间详谈一下?”

这一次,他不再觉得那“四条规矩”是难以忍受的枷锁,反而看到了其中蕴含的、通往新生市场的可能性。

……

与此同时,内地媒体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热点。

《华夏电影报》在报道票房数据的同时,配发了一篇深度评论文章,标题颇为耸动:《化腐朽为神奇?解码〈蜀山传〉内地票房逆袭背后的“盛影模式”》。

文章详细剖析了盛影传媒在此次《蜀山传》宣发战役中的关键操作:

首先是“定调与降维”。

文章指出,王盛那篇著名的“视觉奇观”影评,巧妙地将公众和媒体的关注焦点,从影片薄弱的故事叙事,强行扭转到了其领先的特效制作上,成功降低了观众对剧情逻辑的期待,抬升了对视听体验的诉求。这是一种极高明的“预期管理”。

其次是“渠道与体验绑定”。盛影传媒充分利用其关联方“中影盛世院线”的硬件优势,将“看《蜀山传》,必选巨幕厅”的概念通过全方位宣传植入人心,成功将一部电影的消费,升级为一种“高端视听体验”的消费。

这不仅拉高了平均票价,更是在盗版横行的情况下,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无法被家庭影院替代的“走进影院”的强理由。

最后是“文化衍生与热度续航”。与《今古传奇·武侠版》合作的全国仙侠征文大赛,被文章誉为“神来之笔”。

它不仅仅是一次营销活动,更是在影片之外,主动创造了一个围绕“仙侠”文化的讨论场和创作生态,将一次性的观影消费,延伸为了持续性的社会文化话题,有效地维持了影片的热度和生命力。

文章最后总结道:“王盛及其团队展现出的,并非简单的广告轰炸,而是一种基于对市场心理精准洞察、对自身渠道资源充分利用、对文化衍生链条深度挖掘的系统性操盘能力。

将一部在传统认知中已然‘扑街’的作品,通过精准的‘诊断’与‘手术’,成功激活其潜在商业价值,这近乎是一种点石成金的‘化腐朽为神奇’的超能力。

《蜀山传》的内地之旅,或将成为未来电影营销学上一个值得反复研究的经典案例。”

类似的赞誉和分析,也出现在《文汇报》、《南方都市报》娱乐版等多家权威媒体上。

“王盛的超能力”、“盛影宣发教科书”、“点石成金”等词汇,频繁地与《蜀山传》的票房捷报联系在一起。

……

对于王盛而言。

《蜀山传》的成功,首先验证了他对“视觉系”类型片在内地市场潜力的判断,这为他后续整合徐客等一批擅长此道的港岛导演资源,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说服依据。

那些还在观望、犹豫的港岛电影人,在看到真金白银的数据后,抵抗意志必然会进一步削弱。

其次,这次成功的宣发案例,极大地提升了“盛影传媒”在行业内的品牌价值和话语权。

不仅仅是制片能力,其在发行、营销领域的强大实力,开始被业界广泛认知和敬畏。

这意味着,未来在与各方合作时,盛影将拥有更重的筹码。

而眼下,最直接的一个好处就是——

《蜀山传》的成功宣发案例,为王盛团队与新线影业的谈判,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数据支持。

把一部扑街电影救活,这就是最好的说服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