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化腐朽为神奇(1/2)
十月二十一日,星期日。
阳光虽带着暖意,却驱不散早晚渗出的寒意。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寻常的周末尾声,但对于关注着电影市场动态的圈内人来说,这一天因为一份登载在《华夏电影报》等权威媒体上的票房数据,而显得有些不同。
《蜀山传》首周(暨国庆黄金周)票房成绩,终于尘埃落定,白纸黑字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约五千零九十八万元。
这个数字,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业内激起了层层涟漪。
五千零九十八万!
对于一部早在八月就已于港岛上映并且票房惨败,随后盗版资源早已通过各种渠道在内地流传的“旧片”而言,这几乎是一个奇迹般的数字。
它不仅仅稳稳超过了业界对这类“视觉系”仙侠片在三千万总票房左右的保守预期,更是直接迈过了五千万这道重要的心理门槛,向着亿元俱乐部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
业内普遍认为,依照目前影片凭借口碑和“巨幕体验”营销维持的热度,最终总票房突破一亿大关,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至于复制《功夫足球》两亿票房的奇迹?
那本就不在任何理性预期的范围之内。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飞遍了京圈、沪圈、港圈……
电话、传真、以及刚刚开始流行的电子邮件和网络论坛,都在传递和讨论着这个令人惊讶的成绩。
“乖乖,五千多万!徐老怪这部扑街货,到了王盛手里,还真给救活了?”
“首周五千多万,总票房怕是要奔着一亿二三去了!盛影这次又赚麻了!”
“妈的,早知道当初就该咬咬牙,跟着盛影投一点……”
“别做梦了,人家王盛看得上你那三瓜两枣?关键是眼光和手段!”
惊叹、羡慕、嫉妒、分析……种种情绪在圈内弥漫。
而在港岛,得知这一确切数字的徐客,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许久。
窗外是维多利亚港繁忙的景色,但他的心情却与往日的阴郁截然不同。
他面前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烟草味,然而他的嘴角,却难以自抑地向上扬起一个弧度,最终化作一声如释重负的、混合着复杂情绪的长叹。
《蜀山传》的制作成本高达一亿港币,实际也在八千万港币以上。
从纯粹的商业回报来看,它依然是一部亏损的作品。
但是,这五千零九十八万的意义,远不止于金钱。
它像一剂强心针,狠狠地注入了徐客因港岛票房惨败而近乎冰封的信心。
它证明了他倾注心血的视觉构想、那些耗费巨资打造的特效场面,并非一无是处,并非只是孤芳自赏。
在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在现代化的放映终端支持下,有大量的观众愿意为这种极致的东方视觉奇观买单!
“至少没那么拉胯。”徐客低声自语,重复着这个从内地合作伙伴那里听来的新词,觉得异常贴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