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征文大赛(1/2)
十月二日,国庆长假的第二天。
昨日在巨幕厅体验过《蜀山传》视觉冲击的观众余韵未消,而盛影传媒庞大的宣传机器,经过一天的蓄力与精准调度,于清晨时分全面启动,其声势远比昨日更为浩大、更为系统。
首先发力的是纸质媒体。
清晨,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报亭的《华夏电影报》、《文汇报》、《京城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娱乐版等数十家有影响力的报刊,几乎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关于《蜀山传》的影评或专题报道。
一些报纸与当地印刷厂有直接合作关系,所以覆盖面极广。
这些报纸口径惊人地一致,均牢牢抓住了王盛昨日定下的基调——“视觉奇观”与“巨幕体验”。
……
《华夏电影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资深影评人(亦是与盛影传媒关系密切的御用笔杆子之一)的长文,标题赫然是《〈蜀山传〉:被放映终端“耽误”的华语特效史诗?》。
文章开篇便盛赞影片在特效层面的开拓性:“徐客导演以惊人的想象力与执拗的工匠精神,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前所未见的蜀山世界。
御剑飞行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剑气破风的凌厉;法宝对决不再是光影的闪烁,而是能量碰撞的实体感。
可以说,《蜀山传》在视觉呈现上,迈出了华语电影极具勇气的一步,其技术完成度,堪称当前中国电影特效技术的集大成之作。”
文章巧妙地将“中国电影特效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模糊了其中港岛团队的核心贡献,将其归功于更宏大的“中国”范畴,这在无形中提升了影片的技术自豪感,也符合当下“申奥成功”后民众日益高涨的民族情绪。
笔锋随即一转,指向了关键:“然而,如此精良繁复的特效,其对放映终端的要求也达到了苛刻的程度。
在普通电视屏幕乃至盗版影碟上,你或许只能看到一团模糊的光影和失真的色彩,根本无法体会设计者匠心独运的细节与磅礴的气势。
唯有在配置了顶级音响和巨大银幕的现代化影厅,尤其是如中影盛世影城旗下的巨幕厅中,《蜀山传》的真正魅力才能得以完全释放。
那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是家庭观影无法替代的、属于大银幕的独特仪式感。”
文章最后甚至略带煽动性地写道:“如果你自认是电影爱好者,尤其是对华语电影工业进步抱有期待,那么,错过在巨幕厅观赏《蜀山传》,或许会成为这个国庆假期乃至本年度的最大遗憾。”
巨幕影厅不是中影盛世的专属,像羊城,早在1999年就组建了为放映《星球大战》之类电影的巨幕影院影院线。
不过这是盛影传媒主推的电影,肯定要优先宣传中影盛世影城。
……
《京城娱乐信报》则采用了更贴近普通观众的角度,其头版娱乐头条的大标题是《巨幕之下,方见真章:〈蜀山传〉特效震撼,观众直呼“没想到”!》。
报道引用了大量街头随机采访的观众言论,诸如“本来觉得仙侠片就是五毛特效,没想到这么逼真!”“那个血穴的感觉,看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音效太棒了!”“跟《功夫足球》那种热闹的特效不一样,这个更玄幻,更东方,感觉我们自己的神话故事也能拍得这么酷!”
报道刻意将《蜀山传》的特效与刚刚创造票房奇迹的《功夫足球》并置比较,强调二者风格迥异但水准均在巅峰,“共同展现了中国电影人在特效领域多维度探索的成果与实力”,并再次点明“巨幕厅是体验这种顶级视效的不二之选”。
……
另一边。
电视媒体也迅速跟进。
泱视六套电影频道的《中国电影报道》栏目,播出了一段长达五分钟的《蜀山传》特别报道。
镜头不仅展示了影片中最炫目的特效片段,还穿插了对王盛(通过电话连线)和徐客的简短采访。
王盛在连线中依旧保持着他那份冷静的推崇:“《蜀山传》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拓展了华语电影类型片的视觉边界。
它告诉我们,东方的仙侠美学,完全可以借助现代电影技术,达到甚至超越某些好莱坞奇幻大片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徐客则略显激动地阐述了创作理念,感谢了内地合作伙伴的支持。
节目同样强调了“建议观众选择条件较好的影院观看”。
……
各地方台的娱乐资讯节目,如湘省卫视的《娱乐无极限》、京城电视台的《每日文娱播报》等,也纷纷在午间或傍晚的黄金时段播报了《蜀山传》上映及引发的“巨幕观影热”新闻,进一步将“看《蜀山传》,必选巨幕厅”的概念下沉到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中。
这股由王盛影评点燃,经传统纸媒与电视媒体联手放大、定调的舆论风暴,效果立竿见影。
十月二日当天,全国各地的中影盛世影城以及其它配备了较好硬件设施的影院,咨询和预订《蜀山传》巨幕厅或特效影厅电影票的电话几乎被打爆。
尤其是傍晚的黄金场次,许多影城的巨幕厅在中午时分便已售罄。
不少昨日还在犹豫的观众,在密集的舆论轰炸下,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决定“奢侈”一把,亲自去验证那被传得神乎其神的视听盛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