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368:蜀山试剑

368:蜀山试剑(1/2)

目录

九月末的京城,秋高气爽。

但影视圈内的气氛却因蔡怡浓抛出的“合作四条”而显得有些凝滞与躁动。

港岛电影人们还在消化那近乎苛刻的条件,权衡着尊严与市场之间的得失。

然而,资本的齿轮却不会因个人的犹豫而停止转动。

就在这暗流涌动之际,盛影传媒与徐客合作的第一个项目——《蜀山传》,其在内地的宣传发行战役,已然悄然打响,并且是以一种符合“盛影规矩”的方式全面展开。

由于《蜀山传》早在8月初已于港岛上映,票房遭遇滑铁卢,加之盗版VCD/DVD早已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内地市场,市场预期普遍不高。

盛影传媒内部评估也认为,此片想复制《功夫足球》的票房奇迹几无可能,其战略意义更多在于“练兵”与“试水”——测试对港片项目的掌控力度,以及验证这类视觉系仙侠大片在内地院线,尤其是在新兴的“中影盛世影城”体系下的市场反响。

因此,宣发策略进行了精准的调整。

大规模的硬广投放被控制在一定预算内,宣传核心聚焦于一点——“华语影史特效巨制,东方仙侠视觉奇观”。

报纸娱乐版、新兴的网络论坛、街头海报,随处可见“徐客巅峰视效”、“耗尽心血打造瑰丽蜀山”、“三千特效镜头开创仙侠新纪元”等宣传语。

预告片更是精心剪辑,突出了玄天宗手持月金轮、丹辰子天魔双翅展开、李英奇御剑飞行等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片段,在电视台的娱乐资讯节目和部分影院贴片广告中循环播放。

然而,真正在影迷和业内掀起波澜的,是王盛在《蜀山传》内地公映前三天,于《华夏电影报》个人专栏上发表的一篇短评。

文章标题颇为平实:《蜀山:一次值得尊敬的视效冒险》。

王盛在文中并未一味吹捧,反而显得颇为客观,甚至带点冷静的疏离感:

“徐客导演的《蜀山传》,无疑是一部充满野心的作品。

他试图用最前沿的电影特效技术,构建一个他心目中光怪陆离、剑气纵横的东方仙侠世界。

这种尝试本身,在华语电影范畴内,是值得肯定和尊敬的。”

“影片的特效场面,无论是法宝的流光溢彩,还是人物飞天遁地的姿态,其密度和质量,都达到了华语电影的一个新高度。

尤其是在构建‘蜀山’这个核心意象上,CG技术的运用确实营造出了不同于传统实景拍摄的磅礴与空灵。”

笔锋随即一转:

“当然,也必须指出,影片在叙事节奏和人物情感的铺陈上,或许为了服务于视觉奇观的呈现,做出了一些牺牲。

情节推进较快,人物关系略显跳跃,对于不熟悉原著的观众,可能需要一定的理解成本。”

最后,他给出了一个极具引导性的消费建议:

“所以,对于《蜀山传》,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你对华语电影特效的发展感兴趣,想在大银幕上体验一次纯粹的、属于东方的仙侠视听盛宴,那么,这部电影值得你走进影院,尤其是在拥有更好音响和银幕条件的巨幕厅去感受。

那种法器碰撞的能量波动、剑气破空的凌厉质感,是家庭影院和盗版碟片无法给予的百分之一。”

“(不过友情提示,巨幕厅票价不菲,预计在五十元左右,请量力而行。

普通厅的视听效果会打些折扣,但依然优于多数同类型影片。)

至于故事……不妨放低期待,专注于这场视觉的‘冒险’。”

这篇影评,看似中立,实则句句暗含玄机。

既肯定了徐客和特效团队的努力,给足了面子,又巧妙地将观众的期待从“经典叙事”转移到了“视觉奇观”上,并为高票价的巨幕厅做了精准的铺垫。

“王盛认证”的含金量,在《功夫足球》两亿票房的加持下,已非同小可。

许多犹豫不决的观众,尤其是对特效感兴趣的年轻影迷,因为这篇文章而下定了观影决心。

……

2001年10月1日。

京城乃至全国都沉浸在长假的欢快氛围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