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狗链(1/2)
九月下旬的京城,秋意已深,天空呈现出一种清透的高远。
京信大厦。
盛影传媒的会议室里。
蔡怡浓坐在主位,面前摆放着一台轻薄的黑莓手机和一份打印出来的名单。
她神情干练,语气平和,却字字清晰,不容置疑。
在她对面,是通过李婷婷筛选后、拿到王盛名片并表达了明确合作意向的几位港岛电影人代表——寰宇的林晓明、带着新项目构想的徐客,以及一位代表着部分独立制片人前来探路的资深监制。
“感谢各位对盛影传媒的信任,以及对内地市场的看重。”
蔡怡浓开门见山,没有多余的寒暄,“王总对与港岛同行的合作持开放态度,但有些基本原则,需要在一开始就明确。”
她稍作停顿,目光扫过在场三人,将面前的文件往前轻轻一推。
“关于具体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请各位知悉:
第一,项目主体投资必须由盛影传媒主导。这意味着,盛影需要占据绝对的投资份额和相应的决策权。
第二,项目定性为‘国产片’或‘国产电视剧’,而非‘合拍片’。这关系到未来的审批流程、发行待遇以及政策优惠。
第三,基于上一点,项目核心主创必须满足一定比例的内地人员配置。
具体而言,编剧团队中必须有内地编剧参与并拥有实质性话语权;主要演员阵容中,至少男女一号之一,或同等重要的核心角色,需由内地演员担任;制作团队(包括导演、摄影、美术、剪辑等关键岗位)也必须有内地资深人员加入,并非挂名。
第四,项目最终的版权,归盛影传媒所有。合作方可以享有约定的票房或播映收益分红。”
这几条规矩一出,会议室内的空气瞬间凝滞了几分。
林晓明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
他原本以为,凭借寰宇成熟的制片经验和港星号召力,至少能争取到联合投资、共同版权,甚至是以合拍片的形式运作,那样在发行和内容审查上都会灵活许多。
盛影这条件,几乎是要将他们变成纯粹的“代工”团队,剥夺了项目的主导权和大部分长期收益(版权)。
徐客的眉头更是紧紧锁住。
他这样的导演,向来视作品如子女,追求创作上的掌控力。
编剧和主演要加入内地力量,无疑会对他天马行空的构想形成制约。
他虽然渴望资金和市场,但如此苛刻的条件,让他感觉艺术家的尊严受到了挑战。
那位资深监制则试探着问:“蔡总,这个条件……是否还有商量的余地?比如投资比例,或者版权共享方面?毕竟我们带来的项目和团队,也具备相当的市场价值……”
蔡怡浓微微一笑,笑容却带着疏离的坚定:“这是王总定下的基调,没有商量余地。
王总常说,合作的基础是共赢,但前提是规则清晰。
盛影提供的是内地市场的准入券、庞大的发行网络、以及充足的资金支持。
我们要确保项目符合内地观众的审美和政策要求,确保投资的安全与回报,更要确保文化的主动权和产业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能接受这个框架,我们再谈具体项目;不能接受,也感谢各位的来访。”
她的话语平和,却带着一种背靠庞大帝国的底气,将“能合作就合作,不能合作就算了”的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盛也知道他提的这些条件颇为苛刻。
但现在的港圈有的选吗?
不过是一帮丧家之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