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震惊的庐州产投!(2/2)
握完手,双方目光隐隐炙热。
张展云炙热的是工业立市的目标,若能拉来星辰汽车,那么在20年完成年产五十万台新能源车的预期极有可能提前实。
而许易炙热的是,不知道庐州的地方准备拿出什么条件。
他心里有预期,无论从庐州物流枢纽的地理位置,还是这边对产业链的完善度,都算得上第二生产基地的优选。
双方都卡着没一下开口。
“星辰把微型电动车能做到海外扬名,真是打破了我们的预期,也打破了很多人对低端制造业的看法。”张展云顿了一下,决定还是从老头乐这边开口。
“有关低速电动车的扩产,市里调整了新的工业用地规划和部门免税支持标准,确保产业更规范的发展。”
他微笑着道,扫视着工厂内的产线。
迫于中央压力,很多地方都叫停了对于不合规三轮车以及四轮无牌车的相关补贴,就连原来的“地方通行证”,也取消了很多。
当然,像星辰造车厂这种本地零部件配套额破亿的企业,仍能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与供应链补贴等。
毕竟也算本土产业的“民生支柱”之一。
况且星辰现在大力往国外卖,这可是给国家创造外汇。
理应得到优待。
“领导过奖了,我们也是侥幸发现了海外这条渠道,才成功做了出来。”许易难得谦虚了一下。
张展云意味深长:“一款车是侥幸,每款车都能卖爆可就不算侥幸了……”
“许总,听你们4.0工厂,产能已经拉到了每个月近两万台,不知道你们下一款新能源汽车的规划,是什么定位,预期发布后多少产能?”江兴则趁机引动话题发问。
很多依据4.0标准设计的工厂,每年能交付个几万台到十万台,都算极其成功了。
毕竟产能是产能,市场是市场。
消费者不买单,那就只能按照最低的产能去生产。
星辰i和星辰S7的成绩,他们是真眼馋,可惜都在山东。
目前他们对星辰的下一款车很好奇。
“下款车我们还在研发周期,预计定位在三十万以上的豪华区间,如果要加个目标的话……争取先干他个年销五万台!”
许易还是保守的表示道。
哪怕他的目标预期是八万,实际五万这个数字出来还是更具可信度一点。
毕竟这个目标对当下国产品牌还是太宏大了。
只有真正实现的那天,才显得不那么虚假。
话音刚。
在场的领导却呼吸都重了一点。
夺少?!
三十万以上?年销五万台??
别的新势力车企,这话可信度不高。
特别是那种团队和技术都没亮点的,一上来要干三五十万定位的车。
大部分地方投资都会认为是吹比。
但出自许易的口中,这个可信度恐怕起码能有一半!
星辰崛起的这段时间周期里,光是电池产能和相关的技术链,就已经超过了他们本土的国轩高科。
跻身为国内第一梯队电池厂。
这不单单是一家新能源车企,同样也是一家一流的电池企业。
多么好的一家企业……
要是真给干成了。
想着想着,心里又忍不住懊恼得直拍大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