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许总你太直率了!(2/2)
“其实我也相当看好国产激光雷达发展,星辰以后会往自动驾驶的方向继续做大,前期测试的激光雷达硬件对我们来相当关键……禾赛这边的百度激光雷达订单,现在能提前腾给我们星辰吗?”
许易的目的很简单。
截胡百度的激光雷达,顺便把禾赛科技这家将来极有潜力的激光雷达龙头企业给拿下。
国内能踏踏实实研发硬件的真不多。
更何况是激光雷达这种前沿硬件。
李一帆与旁边联合创始人向少卿、孙恺,三人一阵眼神交流。
“当然,如果能解决资金问题,禾赛的激光雷达可以优先供给股东!
其实百度那边情况有点复杂,短期内无人车项目可能搁置了。”
李一帆肯定的道。
一句话,直接给合作了一年多的百度给抛在脑后了。
但这也不能怪他们。
Pandar40这颗四十线激光雷达宣布量产后,百度那边的自动驾驶事业部就有变动了。
据正在进行内部重组。
要将原先的Apollo团队强行分成了两块,以率先获得车企订单,销售高精地图、云计算盈利为主。
这也就导致了原核心团队的成员和负责人的出走了。
所以这批激光雷达的订单合同,反而因此搁置了。
至于融资计划,恐怕至少也要等到百度内部这轮变动之后,重新定性智驾的战略地位才能着手。
按照禾赛科技当前的年营收约3000-5000万元,A轮的估值已从2亿元上涨至3-4亿元,星辰科技投资一亿可轻松占据20%股份。
有了这笔资金扩建产能还是其次,他们后续的研发计划,就能得到很大保障。
……
许易一听这话就笑了。
哪怕不用细,他都猜得到百度现在是个怎么回事。
归根结底,还是李彦泓和百度核心的这帮人自始至终以来的劣根作祟。
太重视短期利益。
明明每次都起了个大早,偏偏就是赶不上集。
自动驾驶算法到硬件方案都没成熟,安全性未得到完全验证,就上赶子想盈利。
这和庄稼在地里都没熟,就把根拔出来叫卖有什么区别?
“不光是前期的激光雷达,等后续后续研发和量产成本下降后,到高端车型可以接受的时候,星辰汽车依然可以提供稳定的订单采购,把自动驾驶算法从高端往下验证。”
许易又抛下一颗定心丸。
这次是真正的定海神针。
凭目前高科技无人车的采购,一年到不了三千颗。
而星辰汽车能提供的,则是更长期的量产订单捆绑。
只要后续国产激光雷达成本能降至一万左右,那么就可以正式启动装车了。
这是其他任何一家投资机构都无法比拟的。
李一帆几人闻言,浑身更是一震。
“是,产能只是制约激光雷达发展的一部分,我们认为机械式的激光雷达依然不是很稳定,且零件成本高,寿命有限…
目前我们在尝试以半导体工艺制造振镜,来取代大电机和旋转部件,这么一来能将机械式激光雷达的量产成本大幅降低,做出更高性能的半固态激光雷达。”
李一帆当即抛出他们下一步研发的目标。
这个研发路线他们酝酿已久。
若有充足资金支持,一年时间搞出样品也不是不可能。
“嗯,40线的激光雷达垂直角分辨率和点云密度毕竟有限,若是做到单颗128线以上的性能,对复杂场景与点云稀疏区域会更有准确率,实现城区智驾场景的把握会更大……”吴新宙开口道。
激光雷达目前的问题还不单单是造价昂贵。
其实性能上也有明显短板,前途未卜。
32线激光雷达对超过100米外的行人和物体,反馈的点云数据相当稀疏。
近距离的目标又容易被噪声算法排除,角分辨率低的问题,对于相邻目标通常会出现误识别。
“这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不过百度那边也采购过一批velodyne公司的64线激光雷达,但在Apollo方案中,相比32线并没取得突破性的效果。”李一帆接话道。
“海量的点云数据对算力的要求很高,即使将点云稀疏化再投影建图,融合摄像头、毫米波多模态感知也是一大挑战,需要消耗更多的计算资源,况且非数据层融合过滤了太多信息……Apollo尚解决不了松散融合的维度差异,更别应对复杂的城市场景。”
吴新宙微微摇头。
目前无人车上的这套东西,用一种抽象的形容。
就是“肢体”和“大脑”。
假如把算法比作大脑,算力比作脑容量,那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就是肢体和眼睛。
现状就是大脑运转很迟钝且有巨大先天缺陷。
脑容量如核桃。
眼睛和肢体传递过来的信息更是各管各的,繁杂无章,还需要过滤以及漏掉大部分信息,再塞进脑袋里处理。
要提升也是整体提升。
多方位发展,才能修出个人形来。
“对了,你和百度智驾核心的这两班人马都熟悉?”
激光雷达是一方面。
许易很快就从李一帆的上一句话品出味儿来了。
他指的是Apollo团队上一批离职的,和这批还在岗的人马。
心里有点发痒啊。
星辰汽车目前的智驾班子刚刚成立,还欠缺大量核心精英。
而百度作为华夏智驾行业的黄埔军校,含金量自然不用多了,人家都是挥起金锄头从硅谷谷歌那些地方挖来的,甚至还为此成立了个“少帅计划”。
精英都觑了,很多在后世其他新能源车企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
这机会不就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