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是快穿大佬,有亿点点钱怎么了? > 第264章 肥妻不弃,我带全家逆风翻盘36

第264章 肥妻不弃,我带全家逆风翻盘36(2/2)

目录

司承年拿着信,手都在抖。

友谊商店!

那是现在这个年代能买到进口货的地方,自家的桃子能送进去,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他立刻召集村民开大会,把信念给大伙听,最后拍板:

“从今天起,我们桃厂就叫‘安安桃厂’,鲜桃箱上印上采摘时间,加工品罐子里放张纸条,写着‘土法制作,无添加’。下个月我让千千去趟京市,跟着大姐夫跑跑渠道,以后我们的桃,不仅要卖遍县里,还要让京市人都知道‘安家村’的名字!”

安千千看着司承年眼里的光,想起去年他还躺在病床上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慨。

原身的命运被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都被改变了。

真好。

她悄悄把顾小草之前寄来的京市地图铺在桌上,在“友谊商店”“机关大院”的位置画了圈。

安家村的桃子,终于要顺着这股风,从深山沟里,吹到千里之外的京市,吹成一个能让人记住的名字。

秋收前,第一批贴着“安安桃厂”标签的桃制品,通过火车运到了京市。

顾远山亲自去车站接货,看着印着红纸条的箱子,笑着给司承年拍了封电报:“京市已收,反响极好,速备第二批。”

电报送到安家村时,司承年正指挥着村民给鲜桃套上泡沫网。

那是他托人从县城废品站淘来的包装,能减少运输损耗,为接下来的京市鲜桃供应做准备。

一切都进展得非常顺利,直到最后一批桃酱的罐子刚贴上“安安桃厂”的红标签。

立秋一过,村口就来了辆挂着“县矿产局”牌子的吉普车。

穿着中山装的干部踩着尘土走进桃厂晒场,身后跟着两名扛文件袋的年轻人,老远就朝司承年喊:“司厂长,耽误你一会儿,有重要政策要传达!”

司承年拄着拐杖迎上去,安千千也擦着手从灶房出来。

干部打开文件袋,抽出一张盖着红章的地图,指着安家村后山的位置说:“去年顾远山同志勘探的矿脉,经省里鉴定是中型金矿,下个月就要正式开采。按照《矿山安全规程》,以矿点为中心,半径三公里内都得划为安全区,安家村正好在范围内,必须整体搬迁。”

这话像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水塘,晒场上的村民瞬间围拢过来。

王婶攥着手里的桃干筛子,声音发颤:“搬?往哪儿搬?这刚收完桃,桃厂正红火呢!”

干部早有准备,从文件袋里拿出另一叠纸:“县里定了两个方案,自愿选择。一是集体安置到县城东郊的新村落,每户分三间土坯房,按人头补口粮。成年人每月三十五斤,孩子二十斤,补满一年。二是投亲靠友,县里给每户发三百块安置费,以后按城镇户口算粮油关系。”

三百块在这个年代可不是小数目,但安家村人大多在村里住了一辈子,哪舍得离开。

安父挤到前面问:“那我们的桃林呢?桃厂的家当怎么办?”

干部翻到文件最后一页:“集体安置的,桃林由县农场接管,桃厂设备折价卖给农场,钱款分给村民;投亲靠友的,桃林和设备也按价折算,一并算进安置费里。另外,金矿招工优先考虑安家村村民,男劳力每月工资四十二块五,还发劳保用品。”

消息传开,村里炸开了锅。

当晚各家各户都亮着灯商量,司承年家更是挤满了人。

大哥蹲在门槛上抽旱烟:“去县城好是好,可新村落离县城远,桃厂没了,以后靠啥活?”

大嫂戳了戳他:“金矿招工多稳当,每月四十二块比种桃强!就是舍不得这宅子。”

安父有些迟疑:“现在桃厂才开一年,我们一切都刚进入正轨,牌子也打出去了。要是我们放弃了,桃厂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

安千千没说话,顾远山前两天发来了电报,说司家的祖宅已经在走归还手续了。

如果还回来,司承年和她大概率是要回去京市的。

接下来几十年都是国家快速发展的时候,去京市确实可能比现在留在安家村更合适。

主要是这个政策不是村民闹几下就会改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