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肥妻不弃,我带全家逆风翻盘36(1/2)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顾远山夫妇就收拾好了行李。
四个孩子还没睡醒,被轻轻抱上提前联系好的吉普车,小脸上带着未散的睡意,顾小草攥着安千千昨晚给她缝的布娃娃。
安千千和司承年送他们到村口老槐树下,司承慧拉着安千千的手,眼眶微红:“千千,承年就拜托你多照顾了,有什么事一定要给我们写信。”
顾远山坐在轮椅上,对着司承年郑重点头:“老弟,好好养病,京市的宅子一有消息,我第一时间给你捎信。”
吉普车缓缓开动,安千千和司承年站在原地,一直望着车子消失在路的尽头,才缓缓转身回家。
院里还留着孩子们玩耍的痕迹,布娃娃的线头落在石阶上,安千千弯腰捡起。
走了,都走了。
也好的,这四个孩子本来也应该有自己的人生。
日子在春耕夏耘中悄然溜走,转眼就到了夏季。
安家村的桃林里,粉嫩的桃子挂满枝头,沉甸甸地压弯了树枝,远远望去,像一片粉色的云霞,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
这是桃厂开办以来的第一批收成,全村人都盼着这一天。
安千千早就忙开了,天不亮就带着村里帮忙的妇女们去桃林摘桃。
她穿着轻便的粗布衣裳,动作麻利地抬手摘桃,小心翼翼地放进竹篮里,生怕碰坏了果皮。
司承年站在桃林埂上,看向忙碌的安千千,高声喊:“媳妇儿,先歇会儿!跟大伙商量个事!”
安千千擦着汗走过来,周围帮忙的妇女也围了上来。
司承年清了清嗓子:“今年桃子多,光靠供销社收鲜桃不行。去年我们做的桃干能卖到腊月,今年不如多弄几样:鲜桃挑出三成好的,剩下的做桃干、桃酱,再试试用糖腌桃片,这样能存到冬天,还能卖上价。”
“做这么多,能卖出去吗?”
王婶有些担心,现在的农村,“加工品”还是新鲜事,大伙怕砸在手里。
虽然去年卖得不错,但是也并不是收益大到让大家都红眼。
今年又要创新,但创新就意味着可能没钱了。
要是像去年一样稳定有收益,那也没必要改动啊。
司承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整齐的纸,是顾远山上个月从京市寄来的信:
“你们看,我大姐夫在信里说,京市现在能摆‘自由市场’了,还说他们邻居在机关食堂当采购,想要我们这种没打农药的土产。我们把桃干、桃酱装成小罐,贴上‘安家村’的红纸条,让远山帮忙试试水,说不定能卖到京市去!”
这话一出,大伙眼睛都亮了。
安千千立刻接话:“我看行!最好是我们成立品牌,这样以后别人买东西都会认准我们安家村的。”
品牌意识虽然一部分人有,但还没有那么强烈,毕竟以前都是看别人做,现在没想到安家村的人也能自己做了。
因为司承年准备充足,虽然有部分人并不满意,但碍于他是厂长,也阻碍不了什么。
当天下午,司承年就写了信给顾远山,附上桃干、桃酱的样品清单,特别提了“无农药、土法制作”。
如今这些东西,正是机关单位、大院家庭稀罕的“绿色吃食”。
信寄走的同时,桃厂的加工作业也开了起来:
晒场上搭起竹架,挂满切好的桃片;
灶房里垒起临时土灶,砂锅咕嘟咕嘟熬着桃酱,香气飘满半个村子。
半个月后,顾远山的回信从京市寄到,信封里还夹着一张汇款单。
信里说:“机关食堂订了50罐桃酱、30斤桃干,还问能不能长期供;我把你们的鲜桃样品送了几箱给外贸局的老战友,他们说可以试试走‘地方特产’渠道,往京市的友谊商店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