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回国(1/2)
u0018周龙啸一行人的学习一共持续了十个月,比原定计划早两个月就结束了。
1955年7月,周龙啸等人回到了国内。
周龙啸回到了国内才发现,工厂的建设进度比他预想的慢了很多。
依照周龙啸的脾气,当时的建设速度是远远不能让他满意的。他开始想方设法地给工程进度“提提速”。
从客观的角度说,当时的工程进度其实并不算慢。不止是周龙啸,所有参与电子管厂建设的人员都对此充满了激情。他们年轻,有朝气,在那个年代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在这座即将诞生的共和国明珠上。为了让红旗电子管厂早日开工,每个人都在加班加点地忙碌。
而且建设电子管厂的工程量是极其巨大的。电子管厂已经不能算是一座工厂,她应该被称为一个小型的社会更加贴切些。
工厂的全部建设规划,除了厂房车间以外,还包括道路,水管管道,输变电站,地下电缆,专用铁路,邮电局,学校,宿舍,食堂,商店等等。而每座建筑又要考虑土建、通风、电气、炉子等等。
这无疑是巨大的工程量。
按照苏联专家的设想,这座工厂四年的时间可以完全竣工已经算快的了。
然而在周龙啸的心中,关于电子管厂的建成却有另一张时刻表。
事实证明,基建狂魔的基因从那个时候就已经种下了。
周龙啸当即去找了负责此次承建任务的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的负责人王家河,希望对方可以想办法加快施工速度。
二建就在陆丰区,位于云水桥一带,距离电子管厂的施工地并不远。
周龙啸在王家河的办公室见到了他。
周龙啸自我介绍的说道:“你好,我叫周龙啸,是红旗电子管厂的厂长。”
“哦……是周厂长啊,你好你好。”
两人相互握手。
“周厂长来找我,是想要了解一下你们厂的工程进度吧。正好,我最近也想跟你见一面,商量一下你们厂宿舍的工程问题。”
周龙啸笑笑说道:“其实……我是为了别的事情来找你的。”
“别的事情?”
“对,我们厂的工程进度我都去看过了,我是想跟咱们沟通一下,能不能把我们厂的工程进度再加快一些。”
“加快?”
“对,我觉得进度有些慢。”
王家河闻言,心中有些奇怪。
“我们都是按照施工计划进行的,进度没有慢啊。”
“我不是说咱们施工慢,我是觉得施工计划慢。能不能想办法再加快一些。”
“嗯……是要更改施工计划吗?”
“倒也不用更改吧,在现在的基础上加快一些就行。”
“但是……这个进度已经是最快的了。而且现在北华还有好几个工业项目都在建设,确实是没有那么多人手了。”
“这个我明白,所以想要问问咱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这个项目国家很重视,电子管在军工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关系到国防安全。早日建成,早日投产,那么国家就可以早一天摆脱国外的控制。”
王家河低头想了想,说道:“我明白了,这个事我来想办法。”
“那就辛苦啦。”
“哎,为党和人民,何来辛苦一说?”
“那我就等你的好消息了。”
“包在我身上。”
两人再次相互握手,告别了彼此。
在从周龙啸口中得知了电子管对国防的重要性之后,王家河马上开始了行动。
二建确实是没有额外的施工队了,所有的施工队都在项目上。
于是王家河决定:就地招募一支新的施工队。
王家河让人在附近村镇的路口、街道都贴上招工的大字报,担心有些老百姓不识字,又派了人敲着锣在各个村镇走街串巷地高喊:招工啦。
老百姓纷纷被吸引出来。
有人站在大字报前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这上面说的啥?”
“你没听见喊吗,政府招工呢。”
“招工?招工干啥啊。”
“要盖工厂呢。”
“地里还有那么多活呢,谁有这个闲工夫啊。”
“哎,政府招工这一个月给多少钱啊。”
“一个月二十五块。”
“多少?”
“二十五啊。”
“这么多?!这工人比农民怎么多赚这么多呢。”
“在哪啊,我去报名。”
“你去报名?你家地不管了?”
“那我让我儿子去,地里的活我来干。”
“我也去,你让你儿子叫上我一起。”
“还有我。”
报名突然踊跃了起来。
很快,一支五百人规模的施工队就组织好了。
这支施工队被带到电子管厂的工地上,和原来的施工队组成两班倒的队伍,昼夜不停地施工,施工速度大大加快了。
晚上施工的时候,照明条件不够,就在工地上点起火把来照明。
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
周龙啸还是觉得慢,他准备把设备安装的时间也提前。
按照建设计划,在厂房全部完成之后才会进行生产设备的组装。电子管厂拥有仪器一万两千多件,这些仪器只需要简单的组装就可以使用。
关键是另外的三千多台设备,其中还有大型设备。这些设备安装之后还需要调试,然后在进行试生产。这并不是个三两天就能完成的过程。
周龙啸决定将厂房施工和设备安装同步进行。
其实施工完成之后才能进行设备安装这样的安排很合理。苏联当时支援的设备中有很多是精密设备,对于安装环境是有一定的防尘要求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损坏设备。
周龙啸叫来了技术人员详细询问设备同步安装是否可行。
技术人员也都犯了难。
“周厂长,按理说其实是不建议这么做的,精密加工设备的安装环境十分苛刻,如果是在施工还没有完成的车间就组装,车间里的灰尘很有可能影响设备的使用,甚至可能造成损坏。”
周龙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那现在我们有多少设备属于精密设备?”
“这个……我们没有具体统计过数量,但是至少有一半。”
“那就行了,有一半是,那就有一半不是,我们就先组装这些。”
说完,周龙啸就拉着技术人员们挨个查看车间的施工情况,看看哪些车间可以安装设备。
各个车间的施工进度参差不齐,有些已经基本完成建设,有些刚刚吊顶,还有些刚刚打好地基。
周龙啸一个车间接一个车间的查看,在确定了哪些车间的地面铺设已经完成,基本可以安装设备之后,周龙啸又跟技术人员开始研究哪些设备的安装对环境没有太高的要求。
周龙啸与工厂的技术人员商量过之后,挑选了一批大型设备,决定将这些设备的安装与厂房的地面铺设同时交叉进行。
所以在各个还未完成建设的车间里就出现了这一幕:施工人员在前面铺一部分技术人员就在后面安装一部分,建设速度确实提高了不少。
但这个做法被苏联专家伊万诺夫知道后,马上就遭到了他强烈反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