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前往苏联前的暴雨(2/2)
当天灾强加人身,唯一能做的便只有与之对抗。
苏联专家们看着电子管厂的厂领导们跟其他工人一起在雨里不停奋战,不禁为之动容,心中赞叹:真是顽强的民族。但是他们对于这群人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并不能感同身受。
对于他们来说那不过只是一座未完工的建筑,真的塌了大不了就重新在建。
但对于新中国来说,那是电子工业的希望,是国家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不知道多少人勒紧腰带省出来的。
暴雨持续了数个小时,下午的时候雨水渐小,很快就变成了毛毛细雨。
众人奋战数个小时,厂内的雨水大体被排干净了。
周龙啸直起身,一只手里拎着水盆,他看了看未完工的正门楼还屹立在原地。
雨终于停了,湛蓝的天空好像被洗刷过一样,雨后的空气格外的清新,一道浅浅的彩虹挂在远处的天空。
周龙啸看了看身边的人,咧嘴笑了出来,他突然地举起双手,高喊道:“胜利啦。”
施工场地内响起了一阵阵的欢呼。
电子管厂施工的塌陷并不能完全怪罪苏联专家在进行厂房设计时的考虑不周。除了连续的大暴雨以外,北华市当时的排水系统其实是主要原因。
北华市当时除了极少部分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的排水系统约等于没有。
所以连续的强降雨才导致了地下水位的大幅升高,进而导致了施工地出现了塌陷。
好在周龙啸组织抢救及时,再加上众人众志成城,整个施工地的损失不算太大。
只是因为几个建筑的图纸需要重新设计,导致工期耽误了两个月。
九月十号的时候,连同周龙啸在内的一共二十三人坐上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除了周龙啸以外,其余的二十二个人在以后都成为各个科室的主要负责人或者各个车间的主任。他们是红旗电子管厂的第一批骨干。
当时从国内前往苏联只有乘坐火车由满洲里途径西伯利亚一条铁路,整个路程需要十天十夜。
担心路上无聊,不少同志都带了棋牌书籍,好以此在车上打发时间。
周龙啸也是如此,他特意带了一副象棋。
周龙啸有棋瘾,十天的时间和每一位同志都下过棋,几乎没有输过。而他的目的也不仅仅只是下棋,而是在下棋的过程中趁机摸一摸每个人的脾气秉性。通过下棋的风格和棋间的谈话,周龙啸大致可以了解一下对方。
好好任用人才的前提是了解人才,周龙啸深知这一点。
但是周龙啸同样是个好胜心强的人,棋盘之上宛如真刀真枪在打仗,丝毫不手软,一路上每个人都在他手上输过。
一天晚上吃过晚饭后,周龙啸抱着棋盘又来到其他同志的车厢,准备跟他们“杀几盘”。
周龙啸推开车厢的门,发现只有李宝先在,他正躺在铺位上看书。
看到周龙啸来了,李宝先赶忙起身打招呼:“厂长。”
周龙啸微微一笑说道:“小李啊,吃过饭了没有啊?”
李宝先看到周龙啸这么问,手里还抱着棋盘已然知道了他的打算。
“吃……吃过了。”
“吃过了啊,那好,咱俩下几盘,就当是饭后活动了。”
李宝先委屈了起来:“厂长,你哪是想跟我下几盘啊,你分明就是想赢我啊。”
“哎,不要这么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这盘你输了,也许下盘就赢了呢。”
“可我一盘也没赢过你啊。”
“所以啊,年轻人要有向上的精神和不畏强敌的魄力,正因为你没赢过,才要不断地挑战。你就不想赢我一次吗?”
李宝先看着周龙啸,知道他怎么回答也是躲不过去了。
两人支好棋盘开始下棋。
李宝先确实不是对手,很快就落入下风。
周龙啸手里把玩着小李的两个炮和一个马,教训似的说道:“着急了,太着急了,年轻人冲动是正常的,但是事情要谋定而后动,每动一步之前都要想想清楚才行。战局的变化变幻莫测,一定要能看到对手后面的动作才行。”
小李坐在周龙啸对面安静地听着,心里苦思冥想,终于想好了要下在哪里。
他刚刚挪动完棋子,周龙啸的眼神陡然凌厉起来。
“啪”的一声,周龙啸举起马吃掉了小李的车,棋子间的碰撞发出尖锐的声响。
“厂长,我投降行不行?”李宝先求饶似的看向周龙啸。
“怎么可以投降?棋局如战场,战场只有战死,没有投降!”
李宝先快要哭出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同车厢的其他人吃完饭回来了。
一回来,他们就看到周龙啸在“欺负”李宝先。
一股同仇敌忾的情绪瞬间在他们的胸中涌动。
“下棋啊,厂长。”
“是啊,你们吃完回来啦。”
“是啊是啊,刚吃完。”
几人围了上去,观看棋局。
很快几人不语的观棋就变成了七嘴八舌的支招,最后变成了几人讨论之后才决定下在哪里。
周龙啸同时对阵几人。但是他心里不在意,他仍然对自己很自信。
但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很快小李逐渐占了上风。
最终,周龙啸输掉了棋局。
“哎哎哎,你们不能这样,观棋不语真君子,你们这是耍赖啊。”
“嗨,厂长,不这样我们赢不了你啊。”
周龙啸笑了笑,把棋盘让给了别的同志,自己在一旁观看。
结果棋局开始没多久,周龙啸就开始支招。
“不对不对,他车盯着你马呢。”
“不行啊!你这样动,他不直接将你了吗!”
“哎呦,你现在跳马,不相当于把象送给他嘛!”
周龙啸很快就急赤白脸了。
眼见对方不听劝,周龙啸直接拿起对方的棋子就要下。
对方一把抓住周龙啸:“厂长,厂长,现在是我在下呢,下一盘您再上。”
“下一盘?这一盘都要输了,我还管下一盘。”
车厢内众人一阵哄笑,盖过了车外的轰隆声。
十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就在火车抵达莫斯科的前一晚,周龙啸把所有的同志都叫到他所在的车厢开会。
看到人都到齐了,周龙啸开口说道:“同志们,明天我们就会抵达莫斯科,我们的学习培训会马上开始。把大家叫来,就是想要叮嘱一些事情。开始培训之后,心眼一定要活泛一些。无论碰到什么新技术都想办法学到手。”
一位看起来比周龙啸年轻几岁的同志问道:“培训合同不是只规定了18个项目吗?”
周龙啸一拍大腿,一副嫌他不争气的表情,说道:“哎呀,你怎么这么实在,他规定了只教18个项目,咱就真的只学18个项目吗?其他的项目以后国家就不做了吗?早晚要做的。苏联的电子管技术比我们发达的多,就带回去18种,太亏了。我们好不容易来一趟,就别白来。能学的想办法都给他学走。还有他们的文件,不管是设计文件,工艺文件还是设备资料凡是有用的都带回来,不知道有没有用的,就先带回来再说。总之,大原则就是凡是碰到的,能搞到手的必须搞到手,不能搞到手的也想想办法搞到手。都明白吗?”
“明白。”其他人异口同声地答道。
“可是……我担心他们不会那么痛快的就教给我们。”
周龙啸嘿嘿一笑,脸上一副神秘的表情,其中竟然还透露着几分狡猾。
“早就替你们想好了。”
说完他从座位的左上角都印着由麦穗、齿轮和五角星组成的标志。
“男同志们,每人拿一瓶,到时候见机行事,工厂里搞不定的,就想办法在酒桌上搞定。”
周龙啸一行人的莫斯科之行到底额外多学了多少东西实在是不好统计,但是电子管厂从开工时只能生产18种电子管,短短两年之后可生产的产品种类就升高到两百多种,与周龙啸此时的未雨绸缪肯定是有关系的。
第二天不到十点钟,列车缓缓驶入了站台。
莫斯科灯泡厂教育科的人已经在车站等候多时了。
接到周龙啸一行人之后,每个人就按照原定的计划被带去了各自的培训地。
众人被分开,开始了各自的学习之旅。
承担这次培训任务的一共有两家单位,莫斯科灯泡厂和列宁格勒电子管厂,涉及多个部门和车间以及下属子厂。
除了周龙啸要接受几乎全部的培训内容外,其他人各自承担一个领域,包括电子管设计技术、电子管工艺技术、工模具设计制造、钨钼丝制造、金刚石拉丝模等等。
周龙啸的培训生活十分紧张,想要指挥一座现代化的工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不光要在厂部学习,还需要去各个车间学习,除此以外他还需要学习俄语。虽然说随行的同志中有人会俄语,可以充当他的翻译,但是周龙啸还是坚持自学。
周龙啸力争在一个月以内完成一个部门或者一个车间的学习,为此他几乎每天都需要忙到深夜。
有一次,列宁格勒电子管厂举办了舞会,教育科的同志邀请周龙啸一行人前去参加。
周龙啸作为厂长,自然不好拒绝。
结果,他只在现场待了二十分钟就准备回去。
教育科的两位苏联同志发现后,拦住了他。
一位同志端着酒杯说道:“周,你要去哪里?”
周龙啸用不太熟练的俄语回答道:“我要回宿舍,还需要看资料。”
另一位苏联的同志笑笑说道:“周,你还有许多时间,不用这么着急,偶尔放松一下也没什么。”
周龙啸笑着摇摇头:“感谢你们的邀请,但是我的国家还在等我回去。”
说完,周龙啸就离开了现场。
一名苏联同志无奈看向另一人,说道:“他真是个火箭一样的男人,是不是?”
另一名苏联同志赞同地点点头:“你形容的真是太形象了。”
“火箭”这个绰号便在苏联同志间流传开来。
周龙啸不光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其他来学习的同志也是如此。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外,他还需要抽出时间去其他同志那里监督他们的学习进度,并且会在现场进行考核,直到负责培训的师傅觉得合格了周龙啸才会结束考核。因为如此,所有在苏联学习的人谁也不敢懈怠,说不准什么时候周龙啸就会搞“突然袭击”。
不过在苏联的生活也不全是那么紧张单调。
有一次,趁着大家都休息的时候,周龙啸把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组织大家去郊区游玩,难得的放松让大家心情都很愉悦。
结果集合清点人数的时候,周龙啸发现少了一个人。
他忙问道:“小李呢?”
周龙啸口中的小李指的是李宝先,他被分去了列宁格勒电子管厂学习。
“小李说他不去了。”
“不去了?”
“他啊,肯定是又去‘抄书’啦。”说话的叫汪敏,被分去了学习钨钼丝制造工艺。
“抄书?”
“对啊。”
“抄什么书?”
“还不是你吩咐的,让我们能学到的都学回来。小李学的那种管型,他发现苏联已经可以制造出更先进的管型了。结果当天晚上就拿着你给的那瓶茅台酒去找了自己师傅,他师傅喝了茅台答应的那叫一个痛快,把所有新管型的资料都拿了出来。但是有一个条件,不能让他带走。结果啊,他就天天去人家家里抄书。”
“哦……这样啊。”周龙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即欣慰地笑了笑。
李宝先的行为并不是个例,所有的人都没有把周龙啸的话当耳旁风,他们真的是在竭尽所能地把目之所及的一切尽可能地搜刮消化。而且当时的苏联人民对国人其实非常友好,虽然有合同规定培训范围只局限在18种,但是如果愿意请教,没有特殊原因的话,他们其实是很乐意教授的。他们确实称得上是新中国的第一批导师。
不过,李宝先所抄写的新管型的材料特殊了些,这份材料在以后帮助红旗电子管厂攻克了一个重大的技术难题,让电子管厂的技术具备了世界先进的水平。